廬山雜詩十四首 其三 水石月下
疊巘沈沈冷翠生,
樛枝危石勢相縈。
此心靜似山頭月,
來聽清泉落澗聲。
疊巘沈沈冷翠生,
樛枝危石勢相縈。
此心靜似山頭月,
來聽清泉落澗聲。
重疊的山巒沉浸在清冷的翠色之中,彎曲的樹枝和險峻的石頭相互纏繞。我的心像山頭的明月一樣平靜,前來聆聽清泉落入山澗的聲音。
疊巘(yǎn):重疊的山峰。
沈沈:深沉的樣子。
樛(jiū)枝:彎曲的樹枝。
危石:險峻的石頭。
縈:纏繞。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考證。但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游覽廬山時,在一個寧靜的夜晚,被廬山的山水景色所觸動而創作。當時詩人或許暫時擺脫了塵世的紛擾,在大自然中尋求心靈的寧靜。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寧靜自然的向往和內心的平靜。其特點是意境清幽,動靜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細致的觀察和獨特的感悟。
錦標奪得有誰爭,跪向君王自報名。宣索宮花親自插,連呼萬歲兩三聲。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昭茲來許,繩其祖武。于萬斯年,受天之祜。受天之祜,四方來賀。于萬斯年,不遐有佐。
十年江漢客,頭白還山中。子從嵩岳來,值我蒲澗東。安期去已久,菖蒲空紫茸。當時干項藉,茍遇成何功。學仙即無有,千載見高風。嗟彼世間人,語之如瞆聾。
一水中流兩岸山,滿船明月只身還。故人問我來何處,笑指衡云天際間。
一夢浮生無夢身,先生真是古之真。蕊函裁得瑤章秘,還寄吳門吏隱人。
夢中春路。有誰同步。沖煙踏霧。思量春可挽住。醒暮。殘鵑啼碧樹。聲聲只勸春歸去。因何故。卻勸公無渡。望江云。總愁人。燈昏。無書寄與君。
知音君最善,不負此朱弦。鸞羽吾方鎩,蛾眉世不憐。云爐吸丹氣,玉液漱飛泉。虎豹姿如此,那堪便學仙。
濁醪有妙理,清茶尤苦心。采茶陽羨陽,汲泉惠山陰。秋水碧如玉,百沸成黃金。此中亦何味,請聽希聲琴。陸羽久仙去,千載空遺音。盧仝不言法,七盌最獨深。吳翁二子流,清風起山林。陶匏介壚竹,煎竟還自斟。京師一飲我,再飲荊溪潯。邇來雖裹寄,烹事吾誰任。報君一罌水,撱石仍中沈。臨發更致語,新火君當尋。
十年才一問平安,只尺渾如對面看。舊日詩評雖有價,近來公論孰登壇。百年忽巳崦嵫暮,一齒時崩苜蓿盤。臘雪秋潮同馬日,何人不道是金蘭。
歲寒無物可相依,惟有梅花似故知。名世何曾在科甲,西湖處士只吟詩。
紅葉如人老,黃花與世疏。物華行婉娩,天宇迥澄虛。山作屏風畫,雁成人字書。相逢一杯酒,秋興各何如。
有生不釀羔羊酒,無日不誦羔羊詩。賢哉蔡子勇成癖,自勵要如三代時。盡輸精白承休德,政用詩書造太平。略為周家推在位,太顛閎夭散宜生。
顏范遙同異代心,琳宮香火道緣深。詩家風味今誰在,定訪彌明與共吟。
吾慕漢陰人,抱甕日灌園。吾嘉河上叟,求珠慮沒淵。時運迭相代,得失難并論。春花遍桃李,桂樹冬轉繁。芳桂自有性,桃李亦何言。榮枯物所變,大造司其根。人生何役役,用拙聊自存。
鄭谷東連禁苑開,文園多暇數能來。夾池浪繞檀欒去,到岸風牽紫翠回。細柳烽煙猶駐馬,上蘭歌舞且銜杯。陽春此日歸華省,曲水新詞不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