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同槽
聲嘈嘈,馬騰槽。
火炎炎,龍上天。
去年秉黃鉞,今年加九錫。
龍旗十二旒,天子在頃刻。
桃花源,武陵船。
問魏與晉何茫然。
聲嘈嘈,馬騰槽。
火炎炎,龍上天。
去年秉黃鉞,今年加九錫。
龍旗十二旒,天子在頃刻。
桃花源,武陵船。
問魏與晉何茫然。
馬群在槽邊嘶鳴,聲音嘈雜喧鬧;火焰熊熊燃燒,龍卻飛上高天。去年還執掌著象征軍權的黃鉞,今年便接受了九錫的最高禮遇。龍旗上垂著十二旒,天子之位已近在眼前。桃花源里,武陵人的漁船若隱若現;試問魏與晉的更迭,為何如此模糊難辨?
嘈嘈:形容聲音喧鬧嘈雜。
騰槽:在馬槽邊騰躍喧鬧。
黃鉞(yuè):以黃金為飾的大斧,古代帝王儀仗,借指軍事指揮權。
九錫:古代帝王賜給諸侯、大臣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權臣篡位前多先受此。
龍旗十二旒(liú):帝王的旗幟,十二旒為天子儀仗規格(旒為旗上垂條)。
武陵船:化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探訪桃花源的典故,代指超脫世俗的理想之地。
魏與晉:指三國曹魏與西晉,暗喻朝代更迭。
詩中‘魏與晉’‘九錫’等元素指向魏晉之際權臣篡權的歷史背景(如曹操受九錫、司馬氏代魏立晉)。結合‘桃花源’(出自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推測詩作可能成于東晉或之后,詩人借歷史事件隱喻當時政治現實,感慨權力更迭的殘酷與歷史的虛無。
此詩以‘馬騰槽’起興,勾勒權臣從掌軍權(秉黃鉞)到受尊榮(加九錫)、逼近帝位(龍旗)的過程,再以‘桃花源’的超脫對比‘魏晉茫然’的歷史,主旨在于批判權力斗爭的循環,抒發對歷史無常的哲思。語言凝練,用典自然,是一首典型的詠史諷喻之作。
禍福威嚴不自靈,殘杯冷炙享何人。一從去后無消息,野老猶敲祭鼓聲。
弈棋轉燭事多端,飲水差知等暖寒。如膜妄心應褪凈,夜來無夢過邯鄲。
身隨白日看將老,心與青云自有期。今對晴峰無十里,世緣多累暗生悲。
紅畫雙竿,花妝小隊,弄影高于檐角。故故欹危作勢,將動還休,欲行先卻。乍輕軀半轉,似黃葉、梢頭吹落。向苔階墮地無聲,妙手空空扶著。千狀魚龍競作。在古元君,列子一篇留謔。請看金獅搖處,跳出青猿,舞成仙鶴。是山經樣子,信長股奇肱如昨。戰云邊、畫鼓春風,一笑今宵行樂。
春寒料峭,凍殺年少。切忌參商,別無奇妙。低頭侍奉,歡喜問訊。佛法商量,傷子性命。
文字波中去不還,物情初與是非閑。時名竟是無端事,羞對靈山道愛山。
路滑霜濃喚起前,老來離緒尚纏綿。別般滋味分明是,舊夢勾回二十年。
大儺新典,西涼妙舞,金毛奇絕。瓦鼓聲聲,頭尾百般靈活。團團笑靨,要演過燒燈時節。波斯影,五臺鉆處,白題高揭。有宋風嬉未歇。欠婆羅門隊,教坊圍列。點綴升平,一派龍衣齊掣。江東浩劫,問耍到孫郎幾摺。春夢熱,聽取野干饒舌。
趙州言勘破,笑殺老禪和。院主須眉落,南泉打粥鍋。趙州勘破,卻成罪過。大地眾生,千個萬個。
眼看云鶴不相隨,何況塵中事作為。好伴羽人深洞去,月前秋聽玉參差。
催寒徹夜聽淋浪,憶說江南未隕霜。我自登臨無意緒,不妨風雨了重陽。
倦眠仍醒,危蹲似懶,憨憨簾幕。試爪花陰,抓得蝶邊紅落。佳人漫謔。笑洗面嬌容清削。思春苦,屋山聲動,隔林姑惡。毯上紅絲戲掠。畫茴香數朵,彩纏金索。一線雙睛,午驗虬簽方覺。春蔥秀弱。慣攬向香裙兜著。孤付托,鼠子夜中逃卻。
醉眠醒臥不歸家,一身流落在天涯。祖佛位中留不住,夜來依舊宿蘆花。
一問當機絕異同,定乾坤箭驗勛功。轟轟一掌胲腮下,笑殺雄山者老翁。
問春痕。為誰留下春魂。想得絕代魂消,愁壞了春人。不辨是空是色,但化身如活,活到前身。印重重疊疊,春歸一夢,怎不傷春。生綃畫取,芳池倒出,明鏡橫陳。欲掃還留,空付與薄情游子,低喚真真。瑤京路遠,到悟時、微有香聞。靜坐久,看夕陽新月,一般幻景,猶判寒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