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二詠 其一 觀捕魚
西湖不放長竿入,群魚空作淘河食。漁人攘臂下前汀,蕩漾清波浮兩腋。藕梢菱蔓不容網,箔作長圍徒手得。逡巡小舟十斛重,踴躍長魚一夫力。
柳條穿頰洗黃金,鲙縷堆盤雪花積。燒薤香橙巧相與,白飯青蔬甘莫逆。
食罷相攜堤上步,將散重煎葉家白。人生此事最便身,金印垂腰定何益。
西湖不放長竿入,群魚空作淘河食。漁人攘臂下前汀,蕩漾清波浮兩腋。藕梢菱蔓不容網,箔作長圍徒手得。逡巡小舟十斛重,踴躍長魚一夫力。
柳條穿頰洗黃金,鲙縷堆盤雪花積。燒薤香橙巧相與,白飯青蔬甘莫逆。
食罷相攜堤上步,將散重煎葉家白。人生此事最便身,金印垂腰定何益。
西湖不允許長竿伸入水中,群魚只能徒勞地成為淘河鳥的食物。漁人挽起衣袖下到前洲,清波蕩漾托浮著他的兩腋。藕梢菱蔓處容不得漁網,便用竹箔圍成大圈徒手捉魚。片刻間小船載著十斛重的魚,一條大活魚需一人用力拉拽。用柳條穿過魚頰洗凈如金的鱗,切細的魚片堆在盤中似雪花堆積。燒薤香橙巧妙搭配,白飯青蔬更覺甘美難舍。吃完相攜在堤上漫步,將散時又重新煎泡葉家白。人生中這種事最是舒適自在,即便腰掛金印又有何益處?
淘河:即鸕鶿,水鳥名,善捕魚。
攘臂:捋起袖子,伸出手臂,形容準備行動。
汀:水邊的小洲或平地。
箔:用竹篾編成的捕魚器具。
逡巡:頃刻,極短時間。
十斛: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斛,十斛形容魚多。
鲙縷:切細的魚肉絲。
薤(xiè):一種蔬菜,葉細長,鱗莖可食用。
葉家白:可能指宋代流行的一種茶名。
便身:使身體舒適,指自在滿足。
金印垂腰:指高官顯爵,古代高官腰佩金印。
具體創作時間與背景無明確記載,推測為作者游覽西湖時,觀察漁民捕魚、飲食的日常場景后即興所作,反映了對市井生活的關注與熱愛。
全詩以“觀捕魚”為線索,從禁止長竿、漁人捕撈,到剖魚、烹食、漫步,完整呈現生活片段,末句“金印垂腰定何益”點明主旨,強調平凡生活的珍貴,語言質樸而意蘊深遠。
片片冰消后,盈盈月落初。
舟輕風勢急,水闊雁鳴疏。
生事長飄泊,愁懷自卷舒。
還憑過江夢,一為省吾廬。
仙梁飛去有遺壇,融結工夫玉未干。
一片碧煙鸞舞破,數枝紅蕊鹿銜殘。
雨經梅澗芝田熟,路入蕭家月屋寒。
晚景自憐行六十,欲求逐馬問黃冠。
殘春絲雨洗氛埃,一日重城望數回。
熟色淺深添草樹,輕綃高下覆樓臺。
溪聲遠與鐘聲雜,山影分從電影開。
不得畫工如立本,史君吟寫最多才。
齊山鬰愁煙,鏡潭墜孤月。
佳人去不還,生別成死別。
有才曾未施,負冤終莫雪。
世情多反復,美玉不如鐵。
無路攀魂車,隔江寄清血。
已喜乘軺歸玉闕,尚能騎馬過柴門。
離魂有底銷千丈,殘日無多寄一樽。
得路看君終直節,閉關唯我守空言。
霜風素發頻欹帽,淚對桓伊不可捫。
自挈壺漿款廟門,黃蕉丹荔薦清芬。
沈煙未過盤中篆,電影已翻江上云。
霈澤不惟滋稼穡,涼飚仍為掃嵐氛。
圓山信作漳南鎮,想戀枇杷玉色醺。
入幕三年久,還家萬里遙。
道孤誰汲引,政善眾歌謠。
北夢君方穩,南魂我未招。
官醪不許買,別恨幾時銷。
許子來何謂,還家興未忘。
青山聊自愛,白路不知長。
皓雪飄詩句,寒星動劍铓。
嗟予倦塵俗,無術接翺翔。
十載音書絕,扁舟忽見過。
有樽傾別酒,無妓唱離歌。
海闊春光少,城空瘴霧多。
羨君先度嶺,猿叫隔云蘿。
有力乃致遠,中道力不任。
言歸閉空屋,敢復求知音。
君來監郡務,猥巷一見臨。
稱褒借陽春,片礫成寸金。
觴酌每追隨,嘯詠舒悰襟。
不覺三歲過,啟櫂離江南。
君懷有玉寶,未嘗獻于今。
于今不往獻,千歲惜湮沈。
流景良可悲,須雪來侵侵。
前途漸就窄,后會安可尋。
屋梁見落月,殷憂存我心。
猶期澤萬物,霈然作商霖。
百年憫秋霜,念念流運歇。
一昨辭周行,于今鬢垂雪。
幽獨誰為扶,寸心徒自折。
翻然駕柴車,賓閎重款謁。
與公論襟期,及此陽春月。
英英欄中花,滋露正妍發。
濁濁甕中醪,浮醅想芬冽。
朝廷用直道,郡邑罕所闕。
嬿婉我之友,皎若環與玦。
良辰不同樂,衰暮空惜別。
積學久未遇,忠言今可施。請君略細故,吐出胸中奇。
悉救當世弊,自結明主知。不唯振憲綱,進當司鼎彛。
用廣財已乏,官冗人愈卑。政寛法不舉,將偄邊無威。
家家侈聲樂,淳源變澆漓。土木絢金碧,佛仙競新祠。
此乃腹心疾,豈止為瘡痍。言者曾未及,雖言多恚私。
茍非大奸邪,惡足求瑕玼。舉朝無完人,何以禆明時。
嘗讀喜似篇,左右皆宜之。乃知荊山璧,天地終不道。
去堊無變容,誠明達神祗。我方臥巖谷,所友鹿與麋。
感君營從過,枯木春風吹。又如得黃粱,慰我久苦饑。
承詔不敢留,歡言遽暌違。殷勤何以報,報君以蕪辭。
獨往憐漁艇,群飛愛暮鷗。
誰云天地窄,自伴水云游。
荇葉青爭老,蓼花紅半收。
江頭人事絕,植杖我何憂。
注地銀潢兩峽開,云林冰凈不浮灰。
新詩欲與何人論,舊友今從上國來。
薄酒謾為仙室飲,歸鞍無奈夕陽催。
君懷自有驪珠富,合浦休將一顆回。
春風冉冉送流年,一望云霄一慘然。
帝閣輟才聞出使,漁蓑終老不成仙。
已甘荊棘填靈府,想見蛟龍走蜀牋。
正是水深波浪闊,忽逢高雁寄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