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登驪山高頂寓目應制
仙蹕御層氛,高高積翠分。
巖聲中谷應,天語半空聞。
豐樹連黃葉,函關入紫云。
圣圖恢宇縣,歌賦小橫汾。
仙蹕御層氛,高高積翠分。
巖聲中谷應,天語半空聞。
豐樹連黃葉,函關入紫云。
圣圖恢宇縣,歌賦小橫汾。
皇帝的車駕行駛在高空的云霧中,高高的山峰上翠綠的景色被分開。山巖的回聲在山谷中響應,皇帝的話語在半空中聽聞。茂密的樹林連著枯黃的樹葉,函谷關融入紫色的云霞。皇帝的宏圖使天下得以拓展,這歌賦比漢武帝的《秋風辭》更有氣魄。
仙蹕:指皇帝的車駕。
御:駕馭,行駛。層氛:高空的云霧。
積翠:指山峰上翠綠的景色。
天語:皇帝的話語。
豐樹:茂密的樹林。
函關:函谷關。
圣圖:皇帝的宏圖。
宇縣:天下。
橫汾:指漢武帝《秋風辭》,漢武帝曾在汾水泛舟,作《秋風辭》。
應制詩是臣子奉皇帝之命而作。此詩應是詩人陪皇帝登上驪山高頂,皇帝有所感觸,詩人奉和而作。當時可能是國家處于相對穩(wěn)定繁榮的時期,皇帝出游展現(xiàn)皇家威嚴,詩人借此表達對皇帝和國家的贊美。
這首詩主旨是歌頌皇帝和國家。其特點是場面宏大,意境雄渾,語言華麗。在應制詩中具有一定代表性,體現(xiàn)了當時宮廷詩歌的風格。
翹翹別乘出吳關,吏俗隨轅不敢攀。
此日謾淹飛蓋住,明時那許壯才閑。
秋花幾處逢孤驛,涼月相迎過暮山。
請劇書成雙闕近,佇聞忠論解天顏。
海燕飛如織,紅花巧勝裁。
春光隨水去,野色向人來。
葦薄農家露,林疏古寺開。
扁舟暫跧縮,曠望指層臺。
桐廬古郡壓烏龍,瀟灑佳名信不空。
傲世曾棲隱君子,謫官多屬巨賢公。
連云城郭殘秋外,近水樓臺返照中。
太守公余登覧勝,始知天意飬其衷。
白髪書生意氣完,確然行學效民官。
九天宮闕心長在,萬里江河分亦安。
屢愧姓名塵薦牘,豈論明類必彈冠。
感公知遇如何報,唯有霜筠敵歲寒。
經(jīng)營新自翰林公,勢壓南譙氣象雄。
四顧高明千里近,一團蒼翠萬山叢。
瑯邪路入青林轉,豐樂泉疏白石空。
唐相若能前此制,當時應不暇懷嵩。
金包磊落冒朝陽,??映秋林氣燄長。
帶露摘來盈翠籠,披云擎去薦黃堂。
野芹謾欲分微意,杯菊應嫌奪異香。
沙上木奴還可貢,題書須待洞庭霜。
木芙蓉,墻頭淺淺紅。
秋林枝葉十九空,獨此蓶扈當秋風。
秋風無意開俗眼,俗眼不開須在儂。
接?斜欹勿嫌重,滿??何恤驚兒童。
豈必黃金菊,難辜白玉鐘。
佛宮突兀枕瑯山,金碧樓臺詰曲欄。
霽雨愿收田潦積,盛陽祈變麥秋寒。
紅旌苒苒來何肅,赤子林林意自寛。
早晚豐登應精懇,行看展報上層巒。
西風蕭瑟作秋聲,遠客歸心信水程。
雙石尖尖雙鷺立,一灘渺渺一舟行。
酒杯無侶難成飲,詩句非奇謾寫情。
晚泊沙頭從杖履,故鄉(xiāng)何在眼空明。
郊原霽后晚寒清,殘雪籠山望處明。
盡道凝留因地冷,當知粉飾藉天成。
昆岡玉聚微云斂,滄海潮橫返照清。
解賦屬誰詩格老,賢侯登覧在層城。
西風吹酒面,樓閣近重陽。
悔把菊枝插,幡思鄉(xiāng)路長。
比來求熟醉,到了減清狂。
不是紛華少,紛華我所忘。
荊扉棲息久,壯志未能攄。
昨被半通綬,新持三尺書。
雖然煩聽訊,何足撓沖虛。
伺隙余公局,開編入燕居。
敢希成大器,唯恐近污渠。
心欲平冤獄,情奚病猾胥。
賢門不多地,賤子幸投裾。
每得高文貺,翻嗟舊業(yè)疏。
自滋忘棄學,豈復悵離蔬。
若使華無實,寧為蔽芾樗。
路向山腰轉,云從隴首飛。
曉天初衣裌,村驛罕乘肥。
覧物驚秋老,論心悟境非。
歸期且寛計,雨雪或霏霏。
蒜山高閣直連云,酒以山名味獨醇。
玉盞橫飛光照眼,金罍滿泛氣回春。
幕天欲似劉生頌,臥甕寧為畢卓身。
須信主人如此酒,酣酣千里醉深仁。
靜院深扃霽雨新,小桃墻側弄精神。
祇知春色歸吾眼,不悟他鄉(xiāng)寄此身。
露蕊妖韶真自得,胭脂濃淡屬誰勻。
共將短句酬幽艷,奚獨東風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