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昭質憲使得銅雀敗瓦割而為三一以寄乃兄平倩其二遺余及小修弟
雕題蔽日楯連云,曾見英雄話使君。近日騷壇誰鼎足,眼中依舊是三分。
土蝕霜凋字半涂,云霞千古潤肌膚。豐城獄底渾閒物,供得張華用也無。
池波為墨筆為墳,爭似卿家老右軍。我是漢朝金日磾,粗毫焉可試羅文。
卯君囊卻上公車,梵宇毗邪應滿廬。白笑蒙莊老弟子,南華又作一通書。
雕題蔽日楯連云,曾見英雄話使君。近日騷壇誰鼎足,眼中依舊是三分。
土蝕霜凋字半涂,云霞千古潤肌膚。豐城獄底渾閒物,供得張華用也無。
池波為墨筆為墳,爭似卿家老右軍。我是漢朝金日磾,粗毫焉可試羅文。
卯君囊卻上公車,梵宇毗邪應滿廬。白笑蒙莊老弟子,南華又作一通書。
雕刻的柱頭遮蔽陽光,欄桿高聳入云,這里曾見證英雄們談論使君。近日詩壇誰能三足鼎立?眼中依舊是三分局面。銅瓦歷經霜蝕土侵,字跡半掩,千年云霞仍潤其表面。豐城獄底的寶劍本是閑物,不知能否如當年供張華使用?以池波為墨、筆作墳塋,怎比得上你家的右軍王羲之。我如漢朝金日磾般粗笨,怎敢用這精致羅文紙。卯君收好物踏上公車,佛寺中維摩詰的故事應已傳滿屋。自笑是莊子的老弟子,又為《南華經》寫了一篇注疏。
雕題:雕刻的柱頭。楯(shǔn):欄桿。
使君:對州郡長官的尊稱,此處指歷史英雄。
騷壇:詩壇。鼎足:比喻三方并立。
豐城獄底:指豐城劍典故,傳說晉代張華見斗、牛星間有紫氣,命雷煥于豐城獄底得龍泉、太阿二劍。
右軍:指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
金日磾(mì dī):漢代匈奴貴族,此處詩人自謙粗笨。
羅文:代指優質紙張或文具。
公車:漢代官署名,此處指入京應試或任職。
毗邪:即維摩詰,佛教中智慧居士,代指佛寺。
蒙莊:指莊子,《南華經》是《莊子》別稱。
此詩為明代袁宏道所作。友人黃昭質(黃輝)得銅雀臺殘瓦,分割為三,其一贈兄長平倩,其二贈袁宏道及弟袁中道(小修)。詩中圍繞殘瓦展開,反映晚明文人群體以古物為媒介的雅趣交游,創作時間約在萬歷年間袁宏道任職京師期間。
全詩以銅雀敗瓦為線索,串聯歷史追憶與文人交游,既追懷英雄時代的壯闊,又展現晚明士人以古物寄情的雅致。用典精妙,情感真摯,是公安派“獨抒性靈”詩風的體現。
罵賊當年氣至剛,儒臣風節比顏張。
清新詩句留寰宇,皎潔忠心達廟堂。
昔嶺愁云空漠漠,浣溪清韻自湯湯。
英靈應是歸天闕,祠仰昭忠俎豆香。
袖頭打領無添減,
腋下剜襟有短長。
大庾嶺頭一尊佛,
疏山兩度放毫光。
去歲歸營丘嫂葬,
今年那復以家行。
挽須無用祇嗔喝,
念我只兒同短檠。
蘆葦聲多雁滿陂,
濕云連野見山稀。
遙知將吏相逢處,
半是春城賀雪歸。
恬淡無營古所難
十年聞著一儒冠
坐來門巷皆成僻
靜到須眉亦帶寒
讀易止尋遷善理
觀心還得養生丹
西樵山色依然在
黃菊籬邊倚杖看
著衣輕有暈,
入水淡無痕。
望母遺阡嶺隔低
靈光來去路無迷
泉臺團聚惟遲我
寄語諸兄護弟妻
簾幕幾重親放好,攤書低擁銀燈。之無粗識悔今生。秋深風自急,香冷火猶溫。
百樣思量都已遍,人生何苦鐘情。青山它日葬愁痕。紅梨花一樹,消受月黃昏。
相國歸來臥舊山,功名雖好不如閒。向來北望中原眼,送在滄波白鳥間。
清于獨鶴瘦于梅,小袖春衫晉樣裁。推出柴車人不指,前身曾住洛中來。
日食何曾費萬錢,只將苜蓿薦春盤。俸馀不用肥奴馬,留買青山取性看。
桃李是輿臺,
清芬獨有梅。
孤山千古意,
今日為君開。
古柏森森夾道斜
山王臺畔且停車
美人脂粉英雄血
拼作東瀛第一花
風日蕭蕭暑氣無,
櫓聲相逐轉江湖。
西山廬阜青如淀,
應有新詩入畫圖。
郁郁樹深碧,濛濛草遠青。
山氣沁心綠,江光偪酒醒。
晴云滌晶宇,余花媚幽庭。
興感既有合,嘉會良可銘。
玉簫凄咽,坐幽窗畔暗數遙夕。星星影事猶記,傷心祇有,雪衣能說??v得雙棲似燕,奈眉翠長結。況舊夢、渾是春燈淺淺,銀釭片時竭。
一般鏡里花難折。剩粉箋、脆語傷離別。春時底處相見,修竹外、小桃如雪。碎佩銖衣,夢里分明,未忍輕絕。待覓取、青鳥銜書,寄與瑤臺月。
此寺置何年,大唐貞觀歲。
中藏白石碣,上刻前賢字。
地居古河邊,門臨野無際。
憶我讀書時,寒榻同僧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