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圣求挽詩二首
南國丞旄士,西清對宿儒。晚躋淹廟勝,速奪動宸吁。正色持風憲,嘉猷儼典謨。惟書仁者勇,傳世厲非夫。
鄉有先生號,朝多長者言。談經人服戴,辨獄世高袁。雨濕銘旌暗,風搖挽鐸喧。無緣攀葬紼,灑淚望秋原。
南國丞旄士,西清對宿儒。晚躋淹廟勝,速奪動宸吁。正色持風憲,嘉猷儼典謨。惟書仁者勇,傳世厲非夫。
鄉有先生號,朝多長者言。談經人服戴,辨獄世高袁。雨濕銘旌暗,風搖挽鐸喧。無緣攀葬紼,灑淚望秋原。
您本是南方持節的重臣,曾在西清與飽學宿儒論道。晚年晉升要職參與廟議,驟然離世令帝王嘆息。您正色執掌監察之職,良策堪比經典謨訓。唯有書載仁者之勇,可激勵后世非平庸之輩。鄉里尊您為先生,朝中多聞長者之言。講經使人信服如戴德,斷案高明可比袁安。雨濕銘旌暗淡,風吹挽鐸喧響。我無緣攀扶送葬繩索,只能灑淚遙望秋日原野。
丞旄士:指持有符節的重臣,旄,古代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子,代指符節。
西清:指宮廷內的官署,宋代為翰林學士等近臣值宿之處。
淹廟勝:深入參與宗廟事務,廟指宗廟,勝指重要事務。
風憲:指御史臺,掌監察彈劾之職。
典謨:《尚書》中的《堯典》《大禹謨》等篇,代指經典謨訓。
銘旌:喪儀中書寫逝者姓名的旗幡。
挽鐸:送葬時搖響的銅鈴,用于引導喪隊。
葬紼:牽引靈柩的繩索,送葬者執紼以示哀悼。
鄧圣求即鄧洵武(1057-1121),北宋徽宗朝重臣,官至太宰,卒后友人或同僚作挽詩追思。此詩約作于其去世后,通過回顧其仕宦德行與鄉里聲望,反映北宋士大夫階層對德才兼備者的推崇。
詩以“挽”為核心,前半頌其政績德操(持憲、典謨、談經、辨獄),后半寫喪儀之哀(銘旌、挽鐸、秋原),既彰逝者之榮,又抒追挽之痛,是宋代挽詩“頌德悼亡”的典型之作。
春山春草綠將齊,更著春風日日吹。老興欲窮東廣界,扁舟已造峽門西。村墟亭午饒蝦菜,古寨江邊翳蒺藜。稍待夕陽光倒蘸,笑臨清泚弄玻瓈。
曉來妝竟倚芙蓉。金縷地衣重。南枝晴日梅小,嬌憨向東風。朱檻傍,翠樓中。篆香濃。尊前心事,夢里柔情,到幾時窮。
何用苦吟肝腎愁,但知把酒更無憂。聲名本不關人事,看取青門一故侯。
太白騎鯨天上游,空馀臺榭倚山丘。開元風月詩千首,萬丈豪光射斗牛。
舊存松菊半荒蕪,聲利蕭然白發初。抱病著便居士服,好吟題遍野僧廬。里中送酒禳田罷,幾上留書相宅馀。樗散笑余真似舅,得官猶自愛閒居。
客子嘆途窮,此別異西東。關山嗟墜葉,歧路憫征蓬。別鶴聲聲遠,愁云處處同。
此別最凄然,當予衰疾年。淚同春雨水,流滿大江煙。賦望將歸日,魂招未死前。休令巴峽里,添得一啼鵑。
白云澹忘歸,川上氣蕭爽。魚鳥來親人,居然濠濮想。
平生飽識江湖趣,今日歸來鬢似絲。閉戶松風驚醉耳,恰如魚浦聽潮時。
從教香月轉亭西,貪看燈毬忘卻歸。挨得玉梅零落盡,蛾兒猶傍鬢邊飛。
萬古梁山泊,今年未掾船。阻風兼著雪,費日亦忘年。世事元相忤,衰懷忍自煎。晚來聲更惡,始覺畏途邊。
菱鑒玉篦秋月,蕙爐銀葉朝云。宿酲人困屏山夢,煙樹小江村。翠甲未消蘭恨,粉香不斷梅魂。離愁分付殘春雨,花外泣黃昏。離恨遠縈楊柳,夢魂長繞梨花。青衫記得章臺月,歸路玉鞭斜。翠鏡啼痕印袖,紅墻醉墨籠紗。相逢不盡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荒畛通云岫,煙蘿敞紺扉。畫梁云氣盡,網戶雨絲飛。僧寂鳴鐘罷,林荒宿鳥歸。一燈仍自照,惆悵戀殘暉。
宋彧剪諸昆,建安亦就圖。忠勛在宗社,不獲保頭顱。魏恪猜群叔,彭城首見疏。明德格乾坤,未免當門鋤。儲胥既自徹,羽翼孑然孤。唾手授蕭郎,遺蘗召爾朱。人事與天心,默應良不誣。
高臺久已傾,蒿蓬紛簇簇。猶存龍虎名,常散牛羊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