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山謁諸葛武侯廟
舍策廣川陰,惝恍迷所適。背淮歲始獻,及宛朔已易。
懷古遵城南,草廬訪遺跡。緬昔臥龍人,抱膝遁荒逖。
末運當涂高,中衰建安歷。二祖威靈尊,帝裔守宗稷。
感會偶風云,黃麾枉蓬荻。片語許馳驅,已定三分策。
嗣漢以配天,孫曹竟非敵。渡瀘軍事勞,卜洛鼎門隔。
鞠躬盡瘁年,落莫蕩平績。事往變闉阇,代更廢荊棘。
疇壟憶躬耕,寧辨阡與陌。經祠辟叢榛,伏臘修脯炙。
千秋梁甫吟,太息南陽宅。
舍策廣川陰,惝恍迷所適。背淮歲始獻,及宛朔已易。
懷古遵城南,草廬訪遺跡。緬昔臥龍人,抱膝遁荒逖。
末運當涂高,中衰建安歷。二祖威靈尊,帝裔守宗稷。
感會偶風云,黃麾枉蓬荻。片語許馳驅,已定三分策。
嗣漢以配天,孫曹竟非敵。渡瀘軍事勞,卜洛鼎門隔。
鞠躬盡瘁年,落莫蕩平績。事往變闉阇,代更廢荊棘。
疇壟憶躬耕,寧辨阡與陌。經祠辟叢榛,伏臘修脯炙。
千秋梁甫吟,太息南陽宅。
放棄在廣川之陰的謀劃,恍惚間迷失了方向。背離淮河時年初剛至,到宛城時季節已變。懷著懷古之情沿著城南走,去草廬尋訪遺跡。遙想昔日的臥龍先生,抱膝隱居在荒遠之地。漢末時當涂高興起,漢朝在建安年間走向中衰。漢高祖、光武帝威靈尊崇,皇室后裔守護著宗廟社稷。諸葛亮遇風云際會,皇帝的旗幟屈尊來到蓬荻之地。他只言片語便答應奔走效力,早已定下三分天下的策略。他想復興漢室以配天德,孫權、曹操終究不是對手。他渡瀘水軍事操勞,想定都洛陽卻難以實現。他鞠躬盡瘁多年,平定天下的功績卻落寞未成。往事變遷,城郭已變,朝代更迭,此地荒廢長滿荊棘。回憶他曾親自耕種的田壟,已分不清田間小路。在祠廟開辟出叢生的榛莽,在伏日、臘日供奉肉脯烤肉。千秋傳頌著《梁甫吟》,為南陽的故居而嘆息。
舍策:放棄謀劃。廣川陰:廣川的北面。
惝恍:恍惚。適:往,去。
背淮:背離淮河。歲始獻:年初。
及宛:到宛城。朔已易:季節已變。
遵:沿著。
緬昔:遙想昔日。
抱膝:抱膝而坐,有安閑自在或有所思慮之意。遁:隱居?;腻眩夯倪h之地。
末運:末世。當涂高:代指曹魏,是一種讖語說法。
建安:東漢獻帝年號。
二祖: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
帝裔:皇室后裔,指劉備。宗稷:宗廟社稷。
感會:遇合。風云:比喻難得的機會。
黃麾:皇帝的旗幟。枉:屈尊。蓬荻:指諸葛亮隱居之地。
片語:只言片語。馳驅:奔走效力。
三分策:指諸葛亮的隆中對,定下三分天下的策略。
嗣漢:復興漢室。配天:與天相配。
渡瀘:諸葛亮曾率軍渡瀘水南征。
卜洛:指想定都洛陽。鼎門:洛陽城門名。
鞠躬盡瘁:出自諸葛亮《后出師表》“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落莫:同“落寞”,冷落、寂寞。
闉阇:城郭。
代更:朝代更迭。
疇壟:田壟。
經祠:經過祠廟。辟:開辟。叢榛:叢生的榛莽。
伏臘:伏日和臘日,古代祭祀的日子。脯炙:肉脯和烤肉。
梁甫吟:諸葛亮喜歡吟唱的樂府詩。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看,詩人可能是在游歷到南陽臥龍山武侯廟時所作。當時社會或許處于朝代更迭、世事變遷的時期,詩人在尋訪古跡過程中,聯想到諸葛亮所處的漢末亂世以及他的生平事跡,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緬懷諸葛亮,高度贊揚其謀略和忠誠,同時為其未竟的事業感到惋惜。詩中通過對古跡的描寫和歷史的回顧,展現出歷史的滄桑巨變。在文學史上,它豐富了以諸葛亮為主題的詩詞創作,以獨特視角表達對歷史人物的情感和思考。
本待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琢謫棠荆瑓菍m蔓草,楚廟寒鴉。 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雁,行路艱難。青泥小劍關,紅葉湓江岸,白草連云棧。功名半紙,風雪千山。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傷情燕足留紅線,惱人鸞影閑團扇。 獸爐沉水煙,翠沼殘花片。 一行寫入相思傳。
為誰忙,莫非命。西風驛馬。落月書燈。青天蜀道難,紅葉吳江冷。兩字功名頻看鏡,不饒人白發星星。釣魚子陵,思莼季鷹,笑我飄零。
林深藏卻云門寺,回首若耶溪。 苧蘿人去,蓬萊山在,老樹荒碑。 神仙何處,燒丹傍井,試墨臨池。 荷花十里,清風鑒水,明月天衣。
青苔古木蕭蕭,蒼云秋水迢迢。紅葉山齋小小,有誰曾到?探梅人過溪橋。
萋萋芳草春云亂,愁在夕陽中。短亭別酒,平湖畫舫,垂柳驕驄。一聲啼鳥,一番夜雨,一陣東風。桃花吹盡,佳人何在,門掩殘紅。
同年同日又同窗。不似鸞凰。誰似鸞凰。石榴樹下事匆忙。驚散鴛鴦。拆散鴛鴦。一年不到讀書堂。教不思量。怎不思量。朝朝暮暮只燒香。有分成雙。愿早成雙。
天有神。地有神。海誓山盟字字真。如今墨尚新。過一春。又一春。不解金錢變作銀。如何忘卻人。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治性 一作:冶性)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