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赴京師別豫章
天子圖全念用兵,國公承命任專征。不煩麾下驅馳日,已定山東七十城。
自古廟堂求勝算,只今河洛遂歡迎。小臣愧乏旬宣力,愿竭愚衷答圣明。
五年三復被綸音,倚注唯專感激深。充國豈疏屯塞策,馬周終許報君心。
風云際會成今古,日月昭融實鑒臨。歷歷楚山遙在目,壯歌明發大江潯。
天子圖全念用兵,國公承命任專征。不煩麾下驅馳日,已定山東七十城。
自古廟堂求勝算,只今河洛遂歡迎。小臣愧乏旬宣力,愿竭愚衷答圣明。
五年三復被綸音,倚注唯專感激深。充國豈疏屯塞策,馬周終許報君心。
風云際會成今古,日月昭融實鑒臨。歷歷楚山遙在目,壯歌明發大江潯。
天子為求周全考慮戰事,國公奉命承擔專門征伐的重任。不用麾下將士辛苦奔波,就已經平定了山東七十座城池。自古以來朝廷都謀求勝算,如今河洛地區的百姓都熱烈歡迎。我慚愧缺乏宣揚王命的能力,只愿竭盡愚忠報答圣明。五年間多次得到皇帝的詔命,皇帝對我寄予厚望,我感激至深。趙充國沒有疏忽屯塞之策,馬周終究能實現報答君主之心。我與君主風云際會成就古今佳話,日月的光輝真實地見證著這一切。那連綿的楚山遠遠地映入眼簾,我在大江邊高歌,明日清晨就要出發。
圖全:謀求周全。
國公:這里指奉命出征的官員。
專征:受帝王之命獨自率軍征伐。
麾下:指將帥的部下。
廟堂:指朝廷。
勝算:能夠取勝的計謀。
河洛: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地區。
旬宣:指宣揚王命。
綸音:皇帝的詔命。
倚注:倚重、信任。
充國:指西漢名將趙充國,曾提出屯墾戍邊的策略。
馬周:唐太宗時大臣,以才能和忠誠著稱。
風云際會: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機會。
昭融:光明、明亮。
明發:黎明、平明。
潯:水邊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從詩中內容推測,應是在朝廷有軍事征伐且取得一定成果之時,詩人被征召前往京師,在離別豫章時所作。當時朝廷可能面臨軍事局勢,國公奉命出征取得了平定山東七十城的戰績,詩人深受皇帝倚重,帶著感激和使命感前往京師。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朝廷的忠誠和感激,贊美將領戰功。其特點是語言莊重、用典恰當,體現出詩人深厚的文學素養和對朝廷的忠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突出地位,但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軍事情況和文人的心態。
鄰雞接響作三鳴,殘點連聲殺五更。
寒氣挾霜侵敗絮,賓鴻將子度微明。
有家無食違高枕,百巧千窮只短檠。
翰墨日疏身日遠,世間安得尚虛名。
持節還家未白頭,有親八十更何求。
又須急詔登天去,不為寒鄉盡歲留。
四著儒冠甘送老,數經奇運得銷憂。
擬登碣石臨朝日,浩蕩滄溟沒白鷗。
秦郎淮海士,才大難為弟。
蔚然霜雪后,不受江漢洗。
春畦不滿眼,采掇到芹薺。
多病促余年,秋光欲辭抵。
儒林文人行,掘起三界底。
出入銀臺門,為米不為醴。
白頭容北面,斯文分一體。
愧我無異聞,口闞不得啟。
岑崟千嶂插青霄,殿閣崢嶸霽靄交。
已化靈蛇留徑跡,雙飛白鶴上云巢。
萬家香火春迎社,一派泉聲夜滌庖。
投錫此來當有意,獨存秘宇在巖坳。
零露沾明砌,凄風入邃闈。
添愁蟲勸織,驚夢鳥催歸。
哀調孤吹笛,寒聲遠搗衣。
飄蓬雖已久,今夜覺分違。
當年天下無雙譽,此日朝中第一人。
坐使黃流隨指顧,即看丹閣畫精神。
天威行復朝三接,和氣今如物再春。
肯駐行軒慰離索,聽歌舉白莫辭頻。
送往開新雪又晴,故留臘白待春青。
稍回杉色伸梅怨,并得朝看與夜聽。
已覺庭泥生鳥跡,遽修田事帶朝星。
暮年功力歸持律,不是騷人故獨醒。
高岸如陵累石頑,一支漲海橫中間。
九軍雷鼓震玉壘,萬里墨云驅雪山。
秦政維舟羞膽怯,史遷舐筆恨才慳。
錢郎幾許英雄氣,強弩三千擬射還。
潮來姑熟半篙深,帆落溪口檣如林。
謝氏青山失故井,桓郎白苧無遺音。
良游躡屐負登覽,衰病伏枕方呻吟。
個中二頃了吾事,怊悵十年懷此心。
眼看游舊半東都,五歲曾無一紙書。
平日齊名多早達,暮年同國未情疏。
稍尋東剎論茲事,頼有西方托后車。
說與杜郎須著便,不應濠上始知魚。
施報終何在,窮通共一空。
兩言成益友,百代仰高風。
終始無遺恨,恩榮托至公。
不應埋直氣,會見吐長虹。
窈窕深明閣,晴寒是去年。
老將災疾至,人與歲時遷。
默坐元如在,孤燈共不眠。
暮年身萬里,頼有故人憐。
甲子仍逢夏,連朝雨腳垂。
黑云玄甲駐,鐵騎冷官馳。
映日還蒙霧,懸麻卻散絲。
頹墻通犬豕,破柱出蛟螭。
野潤風光秀,涼生枕席宜。
撥云開日月,噀水出虹蜺。
貧可留須睫,恩當記扊扅。
蒼頭行冒雨,赤腳出沖泥。
詩好聲生吻,書工手著胝。
衰年得佳句,懷抱頓能移。
冬暖仍初日,潮回更下風。
鳥飛云水里,人語櫓聲中。
平野容回顧,無山會有終。
倚檣聊自逸,吟嘯不須工。
昔作梁宋游,幽憂廢朝昏。
閉門無往還,不厭兒女喧。
隔墻聞剝啄,暮夜誰扣門。
知是邢夫子,低回過高軒。
愿為布衣交,不顧年德尊。
匆匆立談罷,又見東南奔。
江湖多病后,僅免餉魚黿。
久廢數行書,因人問寒暄。
但愛孤山西,松筠數家村。
便欲筑居室,插秧仍灌園。
生前不自愛,身后何足論。
草玄笑揚雄,贊易悲虞翻。
文章徒自苦,紙筆莫更存。
卻尋南郭老,隠幾學忘言。
他日宦游客,誤入桃花源。
葦間見漁父,誰識王公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