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 其二
丹桂氣辛香,其下無蕃草。
至美伏殺機,造物非顛倒。
羽士服黃精,顏色常美好。
不棄小草用,遂使永壽考。
昔圣訊芻蕘,側陋多遺老。
丹桂氣辛香,其下無蕃草。
至美伏殺機,造物非顛倒。
羽士服黃精,顏色常美好。
不棄小草用,遂使永壽考。
昔圣訊芻蕘,側陋多遺老。
丹桂散發著辛辣而芬芳的香氣,它的下面沒有茂盛的雜草。極致的美好中往往隱藏著殺機,自然的造化并非錯亂無序。道士服用黃精這種草藥,面色常常保持得美好紅潤。不嫌棄小草的藥用價值而善加利用,因此能夠獲得長久的壽命。古代的圣賢曾虛心詢問樵夫的意見,出身卑微的草野之中多有被遺漏的賢能老者。
辛香:辛辣而芳香。
蕃草:茂盛的草。蕃,茂盛。
至美:極致的美好。
羽士:指道士,因道士多穿羽衣(一種寬松的道服)而得名。
黃精:百合科植物,根莖可入藥,有滋補作用。
壽考:長壽。考,老。
芻蕘(chú ráo):割草打柴的人,代指普通百姓。
側陋:指出身卑微、地位低下的人。
此詩為陶淵明《擬古九首》其二,約作于東晉末年(410年前后)。陶淵明晚年歸隱田園,觀察自然與生活,借‘擬古’題材表達對人生、社會的思考。詩中通過自然現象與歷史事例,反映了他對‘萬物有用’‘重視微賤’等價值觀念的認同,暗含對當時社會重虛華、輕實用風氣的隱憂。
全詩以‘物各有用’為核心,由自然到人事層層推進:先以丹桂‘殺草’反襯黃精‘益壽’,點出‘不棄小用’的重要性;再以‘昔圣訊芻蕘’佐證,強調賢能可能出自微賤。語言平實而哲理深刻,體現了陶淵明對平凡事物價值的深刻洞察。
繭夢搜吟記往還,梅花零落月闌珊。離魂難倩招清些,待譜新聲擬竹山。
玄鳥飛時綠樹春,湖南煙際往來頻。明年社日君何處,逢著新巢憶故人。
樹繞離宮草共青,樹底旌旗朝露零。宮娥起伺羊車過,林梢斜月照華星。
庭際花微落,樓前漢已橫。金壺催夜盡,羅袖拂寒輕。樂笑暢歡情,未半著天明。
柏為梁,梓為柱,累金作臺高幾許。未央宮闕太液波,萬寶晴搖夜明樹。日月星辰和四時,梁王以下皆陳詩。龍顏喜溢豹文蔚,虞廷賡歌再見之。君王千載英睿姿,惜哉不逢皋與夔。董生閉門長孺出,平津閣中賢者誰。雄才逸發不自制,始略祁連山外地。東來海上遇安期,西向宮中封五利。乃知為君難,為臣亦不易。君王已悔人未知,白首始興搜粟尉。柏為梁,金為瓦,治大國,如大廈,一材豈宜輕用舍。用舍一失害不輕,瘡痏呻吟遍天下。空令中國至今人,但說葡萄與天馬。
高堂二老面如丹,同一生申世更難。仙授遐齡書付鶴,帝頒殊寵誥回鸞。喬松未覺年華老,萱革能禁雪意寒。持節平刑誇令子,過家稱慶有馀歡。
我先落魄何所為,百年生計巢南枝。迎風吸露飲山淥,枕泉漱石吟新詩。一絲不掛心自樂,澹然性靈學無學。洗耳熟聽空山猿,知心更有空山鶴。漫漫長夜何時晨,紛紛塵世何日清。餔糟啜醨難自強,獨醒肯圖千古名。君不見嚴光片石生白云,江湖夜永秋水深。碧絲牽動潭底月,直鉤釣斷人間心。
入門金像欣然笑,笑我津梁老此生。兜率天中觀自在,不知賢劍也求名。
人以官拓產,伊產以官落。何能卑小官,而不清獻若。世情難與偕,所貴在空橐。貽謀亦有良,一經不為薄。
青衫落魄可憐生,誰為賢勞賦此行。雨困肩輿山徑滑,霜增眼界野塘清。氣隨天意無南北,德洽人心有重輕。悵望蘭皋艱苦地,令人低首憶初平。
郁郁陵臺瑞氣多,短簫聲裂想悲歌。西郊淚盡身先返,唯有心隨洛水波。
綠竹黃花共一叢,楚江日照自西風。屈原放逐娥皇杳,千古離愁此日同。梅花澹澹自開殘,水國春遲雪未乾。不有竹枝相倚并,如何禁得許多寒。
至而不可加,往而不可還。風木何蕭蕭,燭淚何潸潸。母昔生我日,烽火照雪殷。上元燈慘慘,西江血斑斑。最憶災荒時,餓殍橫道間。一家腸轆轆,勞瘁那得閑?未幾劫亂起,流放彭蠡灣。骨肉各異縣,微命若草菅。迨及返桑梓,秋霜悴衰顏。萱堂春暉滿,蘭桂中庭環。遽爾駕鶴去,九霄列仙班。幽明路長隔,悵然望蓬山。
山深云臥冷,結屋在山椒。我意如云懶,隨緣聽海潮。
澄水碧瞳雙剪。垂領翠鬟雙片。無語對東風,憨絕鏡中人面。明艷。明艷。林外小桃初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