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 其八十 陰子方
祀灶令人富,
相傳陰子方。
安知由至孝,
非在薦黃羊。
祀灶令人富,
相傳陰子方。
安知由至孝,
非在薦黃羊。
祭祀灶神能使人富裕,這傳說與陰子方有關。哪里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他的至孝,并非在于供奉黃羊。
祀灶:祭祀灶神,古代民間習俗,認為灶神掌管家庭飲食與財運。
陰子方:漢代人,據《后漢書》記載,其因祭祀灶神而家道驟富。
至孝:極其孝順,指陰子方平日的孝道行為。
薦黃羊:進獻黃羊作為祭祀灶神的祭品。
此詩為宋代林同《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組詩之一,旨在宣揚孝道。陰子方祀灶致富的傳說見于《后漢書》,林同借此詩提煉‘孝為根本’的主旨,糾正時人重祭祀形式輕孝道本質的觀念。
詩借陰子方故事,指出其致富根源在于至孝而非祭品,簡潔明了地宣揚孝道的核心意義,體現了傳統孝道文化對內在品德的重視。
我詩易得君休嘆,君節難攀我自知。
問會但嗟歸有日,奏功方看獨先時。
簫笳部曲催驕馬,綿繡山川入綵旗。
莫訝黃金偏滿手,平生□□是男兒。
俗情如絮已泥沾,因病偷閒意屬厭。
鵬鴳相安無可笑,熊魚自古不容兼。
灰藏榾柮多時暖,雪壓蔓菁滿意甜。
溫飽閉門吾事辦,異時書判指如簽。
此地寓來僻,清渠正繞廬。數畦聊學圃,一徑不容車。圖列壁間岫,書翻幾上魚。謀生已無術,元不慕相如。
靜里心常覺,塵中人豈知。柴門獨掩后,春草復生時。澤國為漁晚,江湖好道遲。總能談寂寞,只費子云辭。
太阿倒授又移權,便到玄黃血戰年。
狂喝梟盧天一笑,怒訶狗腳帝三拳。
垂虹上貫重輪日,瀉海橫分九點煙。
畢竟圖王圖作賊,無端殿下比雷癲。
初隨計吏入秦關,暫假君恩曳組還。泮水平橋春雨后,藏書猶憶敬亭山。
千里長淮古豫州,離離遠樹接芳洲。偉長一去憐王粲,明月何人共倚樓。
棄置舊池閣,來從茅舍居。命奴收落葉,課子理殘書。
官豈朝廷罷,身猶死喪余。杖藜還嘆世,那敢賦歸與。
兩子光成長,能文粗足觀。預思渠輩事,遙當太平看。
亂后乾坤窄,愁牽日月寬。不知村路里,何以慰荒寒。
小徑泥封竹,虛堂石掛蘿。病愁賓客滿,貧覺子孫多。
丘壑聊如此,兵戈奈爾何。平生幾種意,今日慎風波。
徐海樓船卷土來,角聲吹落暮云哀。
將軍臥鼓空城閉,國士搴旗戰壘開。
五尺汪童能破賊,三千瓦氏浪銜枚。
先朝祠宇還香火,蕭瑟寒鴉夕景催。
七葉衣冠尺五天,赤眉兵起竟誰全。
備嘗庶孽流離□,□會仙真接引緣。
身世萬端艱苦后,家門十載變更前。
操持正要看帆柂,勿便誇為到岸船。
冷抱香云臥,驕人花一枝。
才名高顧怪,音節變吳詩。
客至家姬出,宵征閫律持。
城南樹精老,唐突化人師。
甚欲陪君酒甕開,
寒侵病骨卻徘徊。
不辭更琢金仙句,
圖得拋磚換玉來。
翊佐先朝,章明壺教。
淑順謙勤,徽音在劭。
樹風不止,劬勞匪報。
黍稷令芳,嘏茲乃告。
卷箔延輕涼,
槿花嬌欲吐。
一鳥忽驚飛,
蹴落花梢露。
落花香處認芳叢,
蛛網留春數點紅。
閒倚高樓忘晝永,
山光云影夕陽中。
厲風翻海雪漫天,百計逃寒息萬緣。
穩作被爐如臥炕,厚裁綿旋勝披氈。
尊前現在瞢騰醉,飯后無何爛熳眠。
斟酌出門高興盡,從教閒卻剡溪船。
此來為佳處,
高猶在絕顛。
吾衰中道廢,
汝少更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