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八十七首 其七十五
銅沙鑼里滿盛油,
故國山河在眼頭。
試向鳳凰臺上望,
長江無日不東流。
銅沙鑼里滿盛油,
故國山河在眼頭。
試向鳳凰臺上望,
長江無日不東流。
銅制的沙鑼里裝滿了油,故國的山河清晰地映現在眼前。試著登上鳳凰臺遠眺,長江沒有一天不在向東流淌。
銅沙鑼:銅制的沙鑼,一種打擊樂器,此處或作為具體物象引發聯想。
故國:詩人心中眷戀的故土或舊地,可能指記憶中的家鄉或曾經的家國。
鳳凰臺:常見于古詩中的登高望遠之地(如南京鳳凰臺),此處借指視野開闊的高處。
無日不東流:強調長江持續向東流淌的自然規律,無有停息。
偈頌多為佛教禪門闡釋佛理或表達感悟之作。此詩可能創作于詩人對故園有所懷念之時,或在登高望遠之際,借眼前器物與自然景象觸發內心感慨,以通俗語言傳遞對故園與自然的體悟。具體創作時間、地點無明確記載,當與禪修或生活感悟相關。
全詩通過日常器物與自然景觀的描寫,由近及遠展開視角,既表達對故國家園的眷戀,又借長江東流的永恒景象,傳遞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知。語言質樸而富有哲理,體現了偈頌通俗中見深意的藝術特色。
浮云捲盡天無風,青山銜日猶半紅。誰彈烏啼夜鶴怨,平明結客長安中。大顛初識韓吏部,清檗亦參裴相公。尚書氣欲吞胡虜,手挽天河作霖雨。響泉韻磬應自攜,昵昵莫為兒女語。為陳古操有平戎,此曲聊堪佐旗鼓。
圣皇御寶歷,圖治臻雍熙。守令慎選舉,務使安群黎。大守姑熟來,循良時所推。方書龔黃政,力以印綬辭。自陳七帙多,志耄精神疲。有母百馀歲,康強尚未衰。乞身遂歸養,庶得盡其私。寵恩倏渙頒,五馬不可羈。長揖別交友,矧子為故知。憶昔永樂中,宮僚并命時。一朝餞出守,會少多睽違。茲焉謝事去,把袂驚分攜。黃鵠逝翩翩,遙望清江湄。重結紫霞想,不負青山期。樂哉戲彩服,眉壽應同躋。
西湖千頃畫,政用好詩臨。鑒揭霧解駮,屏紆云淺深。鈿車隨寶馬,紅舫度青林。歸去開囊錦,君先炷水沈。
看花須看神,折花莫折殘。但使花骨清,豈畏花地寒。
今年九日無風雨,何意招尋上翠微。清興因君仍大發,病魔于我故相違。尊前誰對黃花醉,簾外空憐白雁飛。遙想登高應作賦,歸時涼露恐沾衣。
麻紙功名笑浪傳,如今袖手了塵緣。交朋零落看書札,花月蕭條問酒錢。數里青山騎犢醉,一床黃葉擁秋眠。心期兀兀成幽病,誰與高人辦草廛。
微賤一莖草,寄生枯木中。客土本無多,安敢望豐茸。孤根藉纖露,暫此朝夕榮。不擇棟梁材,秪貴空能容。
縱然停戰鳥驚弓,市面蕭條大不同。昨日東門聽炮響,沿街便扯地皮風。
夜雨朝晴花睡馀,海棠傾國萬花無。館娃一樣三千女,露滴燕脂洗面初。準擬今春樂事濃,依前枉卻一東風。年年不帶看花福,不是愁中即病中。
前山徑認后山迷,藤老思曾白鶴棲。自坐林深更深處,閑聽柏子落幽蹊。
打約曾同洛下英,黃雞白酒祭山靈。釣臺不減靈臺樂,試問何時起釣亭。
江行逢出伏,楓葉早知秋。霞帶新鴻去,帆拖片兩收。浮生空復爾,大藥竟難求。莫道金風爽,蕭蕭起旅愁。
馳驅江路遠,此日渡淮河。睥睨低紅日,旌旗漾碧波。春光看柳變,煙景翳帆過。身系浮名去,歸期奈若何。
往事渾如夢,浮生良可嘆。鶯花愁里過,風月病中看。坐久腰如痛,行遲腿亦酸。時光頓炎熱,未敢說求安。
昨宵對月負佳期,今夕開樽野水湄。月色細看元未改,人心安得本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