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興化子慎應詔還戶部
漢家鳧舄本仙蹤,秋色翩翩向九重。
江縣萬花行處遍,河堤千柳別時濃。
為郎白首逢停輦,謁帝彤扉夢聽鐘。
聞道去思留片石,昭陽猶似峴山峰。
漢家鳧舄本仙蹤,秋色翩翩向九重。
江縣萬花行處遍,河堤千柳別時濃。
為郎白首逢停輦,謁帝彤扉夢聽鐘。
聞道去思留片石,昭陽猶似峴山峰。
漢代王喬的鳧舄本是仙蹤,你在秋色中輕快地前往皇宮。你在江岸邊的州縣走過,處處繁花相伴,離別時河堤上的千株柳樹正枝葉繁茂。你頭發(fā)花白任郎官時曾有幸得皇帝停車垂問,在紅色宮門拜見皇帝,夢里還能聽到宮中鐘聲。聽說你離任后百姓思念,留下紀念的碑石,這情狀就如同羊祜的峴山碑,在昭陽地區(qū)也傳為佳話。
漢家鳧舄:用漢代王喬的典故,王喬為葉縣令,有神術,常自縣至京師,而不見車騎;每朝時,雙鳧飛來,人舉網(wǎng)捕之,則為一雙舄。這里借指王興化有不凡之處。
九重:指皇宮,帝王居住的地方。
為郎:擔任郎官。
停輦:皇帝停車,指受到皇帝的關注。
謁帝:拜見皇帝。
彤扉:紅色的宮門。
去思:指地方官離任后百姓對他的思念。
昭陽:地名。
峴山峰:西晉羊祜鎮(zhèn)守襄陽時,常登峴山,死后百姓在峴山立碑紀念他,見碑者莫不流淚,杜預稱之為“墮淚碑”。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題可知,王興化(名子慎)應皇帝詔令返回戶部任職,詩人在其離別時作詩相送。當時社會可能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友人的應詔還朝反映出其受到朝廷的重視。詩人可能與王興化交情深厚,因此在送別時寫下此詩表達情感。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友人王興化應詔還朝。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豐富,借景抒情,既贊美了友人的才能和功績,又表達了離別之情。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有限,但展現(xiàn)了古代送別詩的特色,體現(xiàn)了文人之間的情誼和對仕途的關注。
竹徑云陰亂,松門夜色虛。佛多同客禮,洞半借僧居。幡動風來后,鐘殘月上初。何須別棲隱,此地即吾廬。
浯溪未到已登臨,筆力能窮造化心。我是零陵新逐客,披圖一一可追尋。
名樓遙對遠山開,不是尋常避暑來。座上風流渾笑語,城中幽勝幾池臺。鳴蜩嘒嘒還青柳,返照盈盈且綠苔。共說廟堂虛席待,別筵休惜共深杯。
一徑野云深,僧關閟綠陰。雨腥龍出澗,風勁虎過林。澹泊資禪味,清涼養(yǎng)道心。三生如不昧,石上一來尋。
粲粲金鎖甲,駪駪雪毛騧。將軍出師去,士卒如云多。蚩尤亙天紅,刀劍光相磨。非無六奇計,奈爾勁敵何。
心寂何妨響萬瓢,棄心生處勝狂濤。耳塵暫滅心塵起,卻恐先生見未高。
禪榻茶煙便小病,病中瀟灑無愁。夢乘春水放扁舟。柳塘新綠滿,花溆淡煙浮。薄宦久宜員外置,尊前閑數(shù)清流。一簾寒雨漫疑秋。四山紅濕處,扶杖且登樓。
郢?山應隔,池河酒尚醺。獨?溪寺宿,疑遠世人群。古桂寒禽聚,虛堂夕磬聞。神宮更瞻眺,御氣繞重云。
何物能支筆萬鈞,案頭依約遠山痕。燈橫煙影隱猶見,秋入霜毫勢欲吞。掌上三峰看太華,人間一發(fā)是中原。中書未免從高閣,不向林泉怨少恩。
一生不把兩眉愁,厭聽瓢聲笑許由。愿荷鋤來翻畎畝,懶攜刺去謁公侯。酒傾明月清風夜,詩琢空山落木秋。坎止流行俱莫問,自然霜雪未蒙頭。
山河四塞舊甌金,藝祖高宗實鑒臨。一日盡將輸敵手,何人賣國獨甘心。
星斗夜迢迢,江空一棹搖。亂山詩態(tài)活,殘雪醉魂消。已作無懷氏,長思有道朝。周公夢不見,篷底聽鴟鸮。
自從出門口,預言相見期。西風揚子渡,猶嫌歸棹遲。于今對寒月,芭蕉露漓漓。一兒縣城西,一女松江湄。心情兩縈系,有如蛛網(wǎng)絲。
與山分淺正傷神,蠟屐明朝陌上塵。誰寫湘西清絕景,巧移林壑慰行人。
誰知菩薩界,亦有子云居。廚趁僧炊后,膏分佛照馀。窗窺施食鳥,笥竄蠹經(jīng)魚。方衲時相叩,秖應來借書。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