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余太史還朝
千里趨還供奉班,御爐煙里覲龍顏。
紬書東觀秋槐里,勸講西清晝漏間。
幾奏登歌歸樂府,何年史記托名山。
柏梁盛事空相憶,只有淮南桂可攀。
千里趨還供奉班,御爐煙里覲龍顏。
紬書東觀秋槐里,勸講西清晝漏間。
幾奏登歌歸樂府,何年史記托名山。
柏梁盛事空相憶,只有淮南桂可攀。
你從千里之外趕來回到供奉的班次,在御爐香煙繚繞中朝見皇帝。在東觀的秋槐樹下整理書籍,在西清的白晝時光里為皇帝講學。多次進獻登歌之曲歸入樂府,不知何年能像司馬遷一樣將史記托付名山。柏梁臺的盛事只能徒然回憶,只有淮南的桂樹還可以攀折。
供奉班:指在宮廷中侍奉皇帝的官員班次。
御爐煙:皇宮中香爐里的香煙,常象征宮廷環境。
覲龍顏:朝見皇帝。
紬書:整理書籍。東觀:漢代宮中藏書和著述的地方,后泛指藏書之所。
勸講:為皇帝講學。西清:指皇宮西部清靜之地,為皇帝講讀之所。晝漏:白天的計時工具,這里指白天時間。
登歌:古代舉行祭典、大朝會時,樂師在堂上所唱的歌。
史記托名山:典出司馬遷《報任安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指著書傳世。
柏梁:柏梁臺,漢武帝時所建,漢武帝曾在此與群臣聯句賦詩。
淮南桂:典出淮南小山《招隱士》“攀援桂枝兮聊淹留”,有歸隱之意。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應是在友人余太史結束一段在外的經歷后回到朝廷任職時所作。當時可能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朝廷文化活動較為豐富,詩人有感于友人的經歷和才華,寫下此詩表達送別之情和對友人的期許。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余太史還朝,突出特點是用典豐富,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化功底。通過對友人在朝廷工作的描述,表達了對其才華的贊賞。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體現了當時送別詩的創作風格和文人之間的交流。
海國年年傍社歸,春來爭訝羽毛非。不經乳穴移仙骨,似剪齊紈作舞衣。已化玉釵空悵望,未消紅縷故依稀。月明昨夜風簾動,驚起還隨白練飛。
潑墨濃云布,漫空雨意懸。斯須露紅日,依舊睹青天。祈禱知何益,焦枯亦可憐。菲才膺重寄,值此更悽然。
泬寥爽澈游氛收,淡河如掃凝不流。影過遠水雁侵月,目斷故鄉人倚樓。黃葉半林霜送曉,悲笳一曲風橫秋。江南幾載未歸客,燈寂帳寒心正愁。
汎汎扁舟綠渺茫,櫓聲咿?送凄涼。孟郊句澀沉吟苦,賈誼書成太息長。響答漁歌來近浦,清搖人影舞斜陽。縱然喚醒江湖夢,游子難禁鐵石腸。
諳盡千朝病,吟成一卷詩。愁中常作客,別久不成悲。去日春雖盡,明年花更妍。鐘期如再遇,孰肯裂冰弦。
荻影斜暉冷颯蕖,楓云弩末學描膚。可憐最是梧桐葉,不到秋風不低頭。
小窗一枕黑甜馀,正是黃鶯喚起初。夢里謾勞尋舊約,殷勤重讀寄來書。
請以漢溪水,注我流霞觴。奉君以瑤池千年之桃實,贈君以玉兔萬杵之玄霜。春風花開馀慶堂,鶴發倒映青銅光。阿翁手種兩松樹,黛色已見參天長。子今宦游天一方,膝下思見斑衣裳。豈無雙鯉魚,路遠不可將。但有一寸心,直與漢水流湯湯。漢水東流入東海,馀慶綿綿鎮長在。
三元肇茲辰,東風被衡宇。青春麗云日,朱光已垂戶。駮陰不窮寒,朝和散為雨。死草行復菲,潛陽滋下土。
茅卷少陵屋,瓜分菜子田。劇憐椎髻伴,饑凍不長年。
崔嵬霜干欲凌云,俯映寒梢數尺春。須信蒼髯凈明老,坐中容有散花人。
雷公起臥龍,為國作霖雨。飛電掣金蛇,其誰敢余侮。
子規歸去,子規歸去。渠道駝山山前,有人張羅打網遮到天。爾今欲歸但休北,我不入網,渠網我不得。
暫把熏風換朔風,半山喬木翠陰中。寒云飛雪家山滿,暖日晴窗美睡濃。生有限,海無窮。馀生入海有誰同。一灣碧海藍天下,借取清風上九龍。
愛客晚攜樽,開門月滿園。春花初倚檻,翠竹故當軒。畫棟歌聲繞,綺筵舞袖翻。憐君歸思切,執手欲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