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廬山山陽七詠 其六 三峽石橋
三峽波濤飽溯沿,
過橋雷電記當年。
江聲仿佛瞿唐口,
石角參差滟滪前。
應有夜猿啼古木,
已將秋葉作歸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
松下相逢問信然。
三峽波濤飽溯沿,
過橋雷電記當年。
江聲仿佛瞿唐口,
石角參差滟滪前。
應有夜猿啼古木,
已將秋葉作歸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
松下相逢問信然。
曾經飽經三峽波濤的逆流順流,過橋時如雷似電的水聲仍記當年。耳邊江聲仿佛又到瞿塘峽口,石角參差如同站在滟滪堆前。料想今夜應有猿猴啼于古木,已將秋葉當作歸舟準備返還。山寺老僧未曾游歷巴蜀山川,在松樹下相遇詢問是否真如所言。
溯沿:逆流而上為溯,順流而下為沿,泛指行船。
瞿唐口:即瞿塘峽口,長江三峽之一,以水勢險峻著稱。
滟滪(yàn yù):滟滪堆,瞿塘峽口的巨大礁石,為古代長江著名險灘,后因航道整治被炸除。
未省(xǐng):未曾,沒有經歷過。
信然:確實如此,真實可信。
此詩為蘇軾任杭州通判(1071-1074)期間游歷廬山時所作。廬山山陽(南麓)多勝景,蘇軾遍歷后作《游廬山山陽七詠》組詩,此為第六首。詩中通過回憶三峽行舟與眼前石橋的關聯,反映其外放期間寄情山水的生活狀態。
全詩以“三峽石橋”為核心,將記憶中的長江險景與眼前廬山石橋勾連,既展現蘇軾對自然景觀的敏銳觀察,也體現其“行萬里路”的游歷視野。語言質樸而意蘊悠長,是蘇軾紀游詩的典型之作。
凄其殘宋事堪哀,情系髫齡三尺孩。濺血捐身膺敵去,毀家紓難救危來。偏多尸位昏庸主,徒損累朝經國材。播弄英雄皆歷史,海門望帝枉遺臺。
前路迢迢日漸沈,怪形疑影隔林陰。乞君琴鶴渾無用,留慰衰翁晚歲心。
南岳昭奇產,明時跡亦超。地成靈宿孕,天與福何僥。名重芻蕘識,貞非草木妖。文敷華蓋殿,柄用紫宸朝。衍玉家承慶,高霞代作標。仁支看禪續,和氣屬薰陶。徵桂思燕竇,如蓂應帝堯。按圖他日事,祝愿且歌謠。
半生江海上,猶未卜菟裘。今夜雁初過,他鄉人正愁。青燈孤枕夢,黃葉一庭秋。何日尋歸棹,山陰訪子猷。
一片紅云擁不開,天津橋上久徘徊。當時未了中興業,應待君王法駕來。
苦秋吟,甚涼螀抱恨,籬角引疏砧。剪徑風驕,題紅葉瘦,云水何限冥沉。鎮消領、荒城歲月,悵落日、腥雨萬家深。點翠樓臺,慶平歌鼓,歡夢貪尋。空惹客愁千里,又濤翻島外,旆觸天心。門掩燈昏,山空玉碎,零淚凄吊冤禽。漫回首、東華墜跡,鬢花老、頹壘廢孤斟。趁約重陽到時,恣意登臨。
錦袍煙艇夜郎西,酒思金鑾入直時。不道相思杜陵老,愁吟落月屋梁詩。
平生心事遠游篇,誰信空山叫杜鵑。五嶺三湘一杯酒,悠悠片月下長川。
年來多病轉思山,終日呻吟簿籍間。叔夜養生休著論,陶潛難死只因閑。又移郡印三年調,未報君恩兩鬢斑。安得便歸田里去,松篁泉石掩柴關。
綠云縹緲隔清漳,玉札封題到草堂。閣上青藜開璧府,枕中鴻寶示仙方。東平樂善偏承寵,北海工書久播芳。更羨名家蘇季子,白頭簪筆侍君王。
折得幽花見似人。沈吟無語不勝春。采香徑里襪生塵。濃綠正迷湘北渚,軟紅不入宋東鄰。一春幽恨幾回新。
粉署煌煌閃幼霞,道山宮闕宰衡家。碧梧每集朝陽鳳,瑞露長滋夜合花。風里槐音聞奏樂,秋來星彩驗乘槎。十洲多是神仙宅,誰識溪真尚浣紗?
不悌爭分不義財,舊居金碧照樓臺。何緣半夜狂風雨,暗里卻飛錢帛來。
愁來道是天來大,試看長天。一碧無邊。那見愁云一縷煙。欺人妄語愁如海,萬頃波翻。萬馬蹄歡。大好風光總萬般。
著成鴻寶世稱奇,十載匡廬有夢思。忽爾贈余青玉案,蕭然如對白云姿。魚書但到那論晚,龍劍須逢自有時。俱道陳王饒麗藻,可能重贈仲宣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