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洞霄宮
苔封九鎖碧瑯玕,中有仙宮玉佩寒。閶闔忽聞呼案吏,來乘灝氣跨青鸞。
萬木森秋晃碧宮,靈霞棲斷憬晨鐘。道人志矣黃庭界,心眼驚舊天柱峰。
苔封九鎖碧瑯玕,中有仙宮玉佩寒。閶闔忽聞呼案吏,來乘灝氣跨青鸞。
萬木森秋晃碧宮,靈霞棲斷憬晨鐘。道人志矣黃庭界,心眼驚舊天柱峰。
苔蘚覆蓋著九道鎖鑰,碧綠的玉石般柱子挺立;其中坐落著仙宮,玉佩輕響透出寒意。忽然聽到天門傳喚屬吏的聲音,我乘浩蕩仙氣跨上青鸞。秋日里萬木森森,映照得碧宮明亮;靈秀的云霞棲息,清晰的晨鐘響起。道人專注于《黃庭經》的境界,心與眼為舊日見過的天柱峰驚嘆。
九鎖:洞霄宮所在大滌山有九峰環列,稱九鎖山。
瑯玕(láng gān):像玉的美石,此處形容石柱光潔。
閶闔(chāng hé):傳說中的天門,此處指仙宮之門。
灝氣:指天地間的浩然之氣,此處指仙風道氣。
青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神鳥,為仙人坐騎。
憬(jǐng):清晰、鮮明,此處形容晨鐘響亮清晰。
黃庭界:指道教經典《黃庭經》所描繪的修行境界。
天柱峰:可能指洞霄宮附近高聳如柱的山峰,或象征修道的高妙之境。
洞霄宮為宋代著名道教宮觀,屬‘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九‘大滌山洞’,位于今浙江杭州余杭區大滌山。此詩應為詩人游覽洞霄宮時所作,通過描繪宮觀的清幽與神秘,反映宋代文人對道教文化的關注與向往。
全詩以游蹤為線,描繪洞霄宮的奇景與修道氛圍,融合實景與想象,展現道教圣地的仙韻,是宋代山水道觀詩的典型之作,體現了文人對自然與宗教之美的雙重追求。
塵埃路上紛消長,塵客車中正往還。猶守孤心紅到死,年年開盡與誰看。
公主檐間睡起時,勻紅行繞大安池。北人未識春迷眼,妃子偏憐酒入肌。更若施朱疑太赤,不須生女白如脂。由來風骨都相似,豈為丹青別賦詩。梅蕊年年破臘時,玉花飛舞集鸞池。獨將艷色添真色,任爾冰肌映雪肌。帶恨不妨紅作淚,洗妝終見白凝脂。可憐渠有風流句,只作歌詞不作詩。
道是梅兄不解琴,南枝風雪自成音。玉繩低后金盆落,獨與此君談此心。
幕府張佳士,乃是張公孫。華裾照秋水,彩筆輝朝暾。不作山澤癯,弓劍思高騫。東風紫騮馬,白日薇花垣。草檄氈雪合,擊楫江水渾。既殪豺與虎,復潛蛟與黿。魯連貨無取,介子功不言。長揖謝上官,振袂歸故園。揚子夜月棹,竹西春雨尊。于焉得真樂,暫爾忘塵喧。南山霧隱豹,北海風搏鹍。時哉奮高舉,萬里賓帝閽。
秋花白露芹,鄉郡萬山云。官冷難為滿,囊空政喜聞。灘船牽月上,嶺路入閩分。有客來書辟,青霄記雁群。
君馬黃,我馬赤。君馬紫絲韁,我馬黃金勒。兩馬馳騁長安陌,相逢宛若曾相識。公子王孫天上客,玉鞭指點分南北。善和坊里多青樓,不知今夜誰家留。
十載縈縈栽一樹,小鍤培根,日日祈天露。不敢同云爭泛宇,平生只愿隨陰住。一夜西風吹折去,仰首問天,天也渾無據。若許蟾蜍能解語,未言先應淚如雨。
書劍上青霄,鄉關雨雪遙。年華侵水竹,客思墮山苗。會想商巖綺,將從鄭里橋。文詞誠小伎,祗比俗情饒。
一盞燈花隔歲明,旅懷無地不關情。看春值過周瑜里,訪古閒登劉信城。歲節盡從驢背度,特華差遣客愁輕。何因復聽江南曲,疑是家園侶伴聲。
臨安山水似江南,天氣況當三月三。往往揮毫逢鶴野,行行騎馬過龍潭。載歌白雪誰能和,試飲清泉亦不貪。記取人家畫欄曲,桃花一樹倚春酣。
千載康成學,群賢惜異時。典章秦火盡,禮樂漢書疑。聚訟吾何敢,承家子莫辭。從來參筆削,萬一補民彝。
翠掩千尋洞,青窺一竅天。人間無絕境,不要問桃源。
太學資錢囊久竭,丹陽麥舟篙櫓絕。彭城義士古秦豪,青史他年合三杰。王侯一生慎許人,手卷索詩遙贈君。東南兩歲溝壑滿,放筆懷賢空暮云。
茅檐甕牗賦閑居,爆竹聲聲逼歲除。稚子年來看長大,佳人天末近何如?買來曲檗堪逃俗,盼斷煙云欲寄書。亦有梅花誰共賞,閉門風雪渺愁予。
腰鐮無賴剪秋蓬,孤館寥寥夜色空。忽報客來鐘定后,共看心事月明中。夢回書帶飛蝴蝶,坐久經簾墮網蟲。種得芭蕉堪作紙,墨莊荒盡舊墻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