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飛來寺志
幾傍禪關系去舟,當年卜筑曲江頭。藤蘿外接諸天近,氣色遙連百粵浮。掬水旋供雙鶴發,登臺擬著一羊裘。自還魏闕慚無補,獨攬圖經憶舊游。
百云呵護自虞黃,神峽嵯峨接大荒。南盡海門浮日月,北回天闕下鸞凰。祥光繚繞神仙窟,虹氣曣?寶玉藏。何日登高還欲賦,金門將進乞歸章。
幾傍禪關系去舟,當年卜筑曲江頭。藤蘿外接諸天近,氣色遙連百粵浮。掬水旋供雙鶴發,登臺擬著一羊裘。自還魏闕慚無補,獨攬圖經憶舊游。
百云呵護自虞黃,神峽嵯峨接大荒。南盡海門浮日月,北回天闕下鸞凰。祥光繚繞神仙窟,虹氣曣?寶玉藏。何日登高還欲賦,金門將進乞歸章。
多次在禪院旁系下離去的船,當年曾在曲江頭擇地建寺。藤蘿外與天界相近,景色與百粵大地的氣象相連。捧起泉水供白發老人飲用,登上高臺想要穿上隱士的羊裘。從朝廷歸來慚愧無所補益,獨自翻看地方志回憶舊日游歷。白云自虞舜黃帝時便守護此地,神峽高峻連接荒遠之地。南邊直到海門可見日月浮沉,北邊可回望天闕有鸞凰飛下。祥光繚繞如神仙居所,虹氣彌漫似有寶玉藏于其中。何時能再登高賦詩,定要向朝廷呈上進歸鄉的奏章。
禪關:指佛教寺廟。
卜筑:擇地建筑,此處指修建寺廟。
諸天:佛教語,指眾天神居住的天界。
百粵:即百越,指嶺南地區。
雙鶴發:代指白發老人,或指自己與友人。
羊裘:隱士的服裝,典出嚴光披羊裘垂釣的典故,喻隱逸。
魏闕:代指朝廷。
圖經:記載地理、風俗的地方志。
虞黃:指虞舜與黃帝,代指遠古時期。
曣?(yǎn tì):云氣彌漫的樣子。
金門:漢代宮門有金馬門,代指朝廷。
飛來寺位于廣東清遠,為嶺南名剎。詩中“曲江頭”“百粵”等詞點明地點在嶺南。結合“自還魏闕慚無補”推測,作者或曾在朝廷任職,歸鄉后翻閱《飛來寺志》,回憶舊日游歷,觸景生情,寫下此詩以抒懷。創作時間或在作者中年以后,仕途有所經歷而轉向反思之時。
此詩為讀《飛來寺志》有感而作,前八句由寺景引發舊游回憶,暗含隱逸之思;后八句擴寫寺周宏闊之景,借自然與歷史之壯,抒歸鄉之愿。全詩融寫景、記事、抒情于一體,展現了詩人對仕途的反思與對自然的向往,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記游抒懷之作。
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鬢眉蒼。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洞門鎖冷秋風歸,江頭不作玄裳飛。我家鳳石調蕭史,他家金精期令威。
蘭亭不肯昭陵住。老逸少是獻之父。過江來定武殘碑,剝落刓煙剜雨??v新新繭紙臨摹,樂事賞心俱去。永和年小草斜行,到野鶩家雞窘處。
遺書紀河源,荒忽不可識。君行河之西,春雪深五尺。茫茫賀蘭山,抽矢石為鏑。坐閱三姓王,圣代始斂色。沙羊護氈房,名駝候土驛。觀風慘無儔,云端羨飛翼。
晝衽缞粗夕臥苫,曉霜不似禮經嚴。奪哀朝士歸來晚,花滿蘭堂月滿簾。
君今祭掃向岷峨,萬里還從鳥道過。墓入松楸微有路,人逢故舊已無多。東風草色迷翁仲,落日猿聲出薜蘿。應念椿庭垂白久,錦城雖好莫蹉跎。
前路虛名未可期,曉來臨鏡不勝悲。無情最是雙青鬢,豈待名成始有絲。
學士別來久,殘年嗟轉蓬。悲秋心獨苦,乘月夢相通。起對霜林白,驚看烽戍紅。老懷生事定,時議野夫同。世故浮沉里,天機浩渺中。黃金馱上國,赤子悵西風。斬馘邊人淚,馳驅漢將功。董狐今史筆,此意托孤鴻。
今年元日漢鐘離,著處簫鼓太平時。老夫畏酒復多病,好客到門能說詩。春前春后雪才見,水北水南花更遲。卻憶華堂高會處,玉盤纖手送青絲。
昔年湖上訪茅廬,五月扁舟過雨初。舊事怪來連夕夢,故人別后幾封書。新遷涵水鳴珂里,何異庚桑畏壘居。我擬官成賦歸去,卜鄰相伴老樵漁。
南市好,婉孌本疑年。韓掾偷香工內媚,彌瑕斷袖使人憐。太息數圓錢。
露盤凈植水中央,好借詩人引玉觴。象鼻巧能通葉柄,馬蹄更與摘蓮房。吸川不覺西湖闊,漱石尤便玉井涼。醉里興來休折遍,也留數葉覆鴛鴦。
虛無混沌未分前,大道元居太極先。自一而三同祖氣,澄清高上積陽天。
裊裊腰肢王一圍,妒紅嬌綠淡春暉。莫教名字傳宮掖,終遣詩人剌綠衣。
北岸亭館眾,最先登此臺。臺高望群峰,萬里云崔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