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三首 其二
小園松竹有清陰,懶病從茲日益深。
醉客滿堂慚北海,野僧同社憶東林。
逢人問道空長嘯,久客思歸尚越吟。
三十年前誦圓覺,年來雖老解安心。
小園松竹有清陰,懶病從茲日益深。
醉客滿堂慚北海,野僧同社憶東林。
逢人問道空長嘯,久客思歸尚越吟。
三十年前誦圓覺,年來雖老解安心。
小園里松樹竹子投下清涼的陰影,我慵懶成病從此日益加重。滿堂醉客,我慚愧自己沒有孔融那樣的好客雅量;回憶起和同社野僧在東林寺的時光。遇到人詢問佛道只是徒然長嘯,長久客居他鄉,我像莊舄一樣思念故鄉。三十年前我誦讀《圓覺經》,如今雖已年老卻懂得了安心之道。
清陰:清涼的樹陰。
懶病:慵懶成病。
北海:指孔融,曾任北海相,以好客著稱。
東林:東晉慧遠于廬山東林寺邀集僧俗十八人成立白蓮社,后世泛指僧林。
問道:詢問佛道。
越吟:莊舄在楚國為官,病中思念故鄉越國而發出越聲,后用“越吟”表示思鄉之情。
圓覺:指《圓覺經》,佛教經典。
安心:佛教語,謂心無不安之念。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推測詩人當時處于一種慵懶、思鄉的狀態,可能是年老體衰,經歷了諸多世事,在小園的寧靜中回憶過往,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在佛教經典中尋求心靈的慰藉。
這首詩主旨圍繞詩人的心境展開,既有對自身慵懶狀態的無奈,又有對往昔的懷念和思鄉之情,最后表達了對安心之道的領悟。語言平實,用典自然,體現了詩人在文學創作上的功力,展現了其晚年復雜的內心世界。
狂膽輪囷欲滿軀,一麾誰憫滯江湖。
青衫曾奏三千牘,白首猶思丈二殳。
龍虎翔空瞻王氣,羌戎度漠避天誅。
何時冒雪趨行殿,香案前頭進陣圖。
千夫登登供版筑,萬手丁丁供斵木。
歌樓舞榭高入云,復幕重簾晝燒燭。
中使傳宣騎飛鞚,達官候見車擊轂。
豈惟炎熱可炙手,五月瞿唐誰敢觸。
人生易盡朝露晞,世事無常壞陂復。
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為福。
君不見野老八十無完衣,歲晚北風吹破屋。
墻角蚊雷喧甲夜,濕星昏昏出云罅。
臨堂仰占久嘆咤,懸知龍君未稅駕。
行人困苦泥沒胯,居人悲啼江入舍。
便晴猶可望秋稼,努力共禱城南社。
病起罷觀書,袖手清夜永。
四鄰悄無語,燈火正凄冷。
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
鏘然轆轤聲,百尺鳴古井。
肺腑凜清寒,毛骨亦蘇省。
歸來月滿廊,惜踏疏梅影。
螢火喜暗庭,桐葉矜冷雨。
幽人悄不寐,獨夜誰與處。
乾坤信無情,歲月遽如許。
明發視鏡中,鬢絲添幾縷。
曲幾蒲團夜過分,頹然半脫鹿皮巾。
驚鴻避弋鳴煙渚,斷角凌風上雪云。
仕宦愈知林下貴,窮愁方策酒中勛。
扁舟東去何時辦,昔向金丹幸有聞。
亭傳臨江滸,床敷息我勞。
屋茅殘月冷,庭樹北風鏖。
墟市饒新兔,村場有濁醪。
氣衰仍病著,小飲不能豪。
裊裊城笳咽,熒熒漁火青。
霜凋兩岸柳,水浸一天星。
靜看船歸浦,遙聞雁落汀。
倚闌幽興極,不敢恨飄零。
湖塘西去兩三家,杖履經行日欲斜。
蹙蹙水紋生細縠,蜿蜿沙路臥修蛇。
旱余蟲鏤園蔬葉,寒淺蜂爭野菊花。
老去郊居多樂事,脫巾未用嘆蒼華。
空谷舊生涯,蕭條只自嗟。
妻饞嗔護筍,兒病失澆花。
赤米老能飽,濁醪貧可賖。
徴科幸差簡,扶杖過鄰家。
薄霜門巷不勝清,小立湖邊夕照明。
紅顆帶芒收晚稻,綠苞和葉摘新橙。
閑評琴價留僧話,靜聽松聲領鶴行。
壯志消磨渾欲盡,西風莫動玉關情。
新秔炊飯白勝玉,枯松作薪香出屋。
冰蔬雪菌競登槃,瓦缽氊巾俱不俗。
曉途微雨壓征塵,午店清泉帶修竹。
建谿小春初出碾,一碗細乳浮銀粟。
老來畏酒厭芻豢,卻喜今朝食無肉。
尚嫌車馬苦縻人,會入青云騎白鹿。
道邊小寺名前平,殘僧二三屋半傾。
旁分千畦畫楸局,正對一山橫翠屏。
修纖弱蔓上幽援,堅瘦穉柏當前榮。
稻秧正青白鷺下,桑椹爛紫黃鸝鳴。
村虛賣茶已成市,林薄打麥惟聞聲。
泥行扶犁咤新犢,野馌燒筍炊香秔。
十年此樂發夢想,忽然到眼難為情。
上車欲去復回首,那將暮境供浮名。
東都宮闕郁嵯峨,忍聽胡兒敕勒歌。
云隔江淮翔翠鳳,露霑荊棘沒銅駝。
丹心自笑依然在,白發將如老去何。
安得鐵衣三萬騎,為君王取舊山河。
虎豹生憎上九關,諸公袞袞遂難攀。
面顏已老塵埃里,精力虛捐簿領間。
束帶敢言趨玉陛,橫戈猶憶戍天山。
新春自笑摧頹甚,鼓吹東風拜胙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