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永兄游浙
峨嵋山腳蓬蒿箭,射中虛空成兩片。
驚起當年陳老師,通身是眼何曾見。
湖南穿過來江南,無師不道無禪參。
云門坐臥了一夏,澗水松風共對談。
秋來射入吳中去,寄語吳人好相遇。
承言便是過新羅,孤負東山出門句。
峨嵋山腳蓬蒿箭,射中虛空成兩片。
驚起當年陳老師,通身是眼何曾見。
湖南穿過來江南,無師不道無禪參。
云門坐臥了一夏,澗水松風共對談。
秋來射入吳中去,寄語吳人好相遇。
承言便是過新羅,孤負東山出門句。
峨眉山下如蓬蒿般的箭,射中虛空竟將其分成兩片。這動靜驚起了當年的陳老師,他渾身是眼卻未曾真正看透。從湖南來到江南,沒有老師卻并非不參禪。在云門寺坐臥度過一個夏天,與澗水松風一同交談。秋天到來朝著吳中而去,捎話給吳地之人好好相待。只知承順言語就如同越過新羅,辜負了東山出門時的囑咐。
蓬蒿箭:比喻看似平凡卻有奇特效果的事物。
陳老師:具體所指需結合相關佛教典故,可能是一位高僧。
通身是眼:形容人洞察力強。
云門:指云門寺,是佛教著名寺廟。
承言:指只遵循言語表面意思。
新羅:古代朝鮮半島國家。
東山:可能指某一佛教圣地或與詩人相關的地方。
此詩創作背景或許與當時佛教禪學盛行有關,詩人送友人永兄去浙地游歷參禪,可能是希望友人在游歷中能有更深的禪悟。詩人處于一個重視佛教修行和交流的環境,通過此詩表達對友人修行的關切。
這首詩主旨圍繞友人的參禪游歷,突出禪理的領悟不能只靠言語。其特點是用奇特的意象和簡潔的語言傳達禪意。在文學史上體現了當時佛教文化對詩歌創作的影響,反映了禪詩獨特的風格和價值。
我家瀟灑同三徑,車馬不聞塵土凈。白云流水互濛回,翠竹蒼松相掩映。甕有新醅架有書,果蔬自足供盤饤。老妻甘與共清貧,勸我不須干趙孟。十年作客南野堂,麋鹿未忘山野性。惓惓雖荷故人情,食粟每羞才不稱。西風昨夜動林柯,浩然忽起歸來興。殷勤為我報東君,好著梅花待吟詠。
白馬誰家子,揚鞭大道傍。銀鞍耀明月,寶劍如秋霜。十五隸金吾,二十拜龍驤。百千聚游俠,百萬要名娼。斗雞入南內,挾彈游平康。京兆不敢呵,司隸為彷徨。征塵際天起,邊烽達長楊。長揖大將軍,慷慨事戎行。橫行絕大漠,虎嘯臨窮荒。矯詔襲樓蘭,飛書定朔方。左射中休屠,右盼伏中行。兵威懾絕塞,奏凱向咸陽。獻俘詣平樂,賜第連明光。歸來顧少婦,挾瑟宴華堂。
帝里春光媚,花前可獨行。額黃團帶小,眉綠畫痕輕。蕩槳波浮鹢,裁衣粉妒鶯。卻愁風信惡,明日樹陰生。
露冷江蘋雁度時,蕭蕭黃菊滿疏籬。寒枝帶雨開仍艷,晚節凌霜賞未遲。移傍小檐承綺席,從觀深夜倒金卮。摘來冉冉香盈把,共泛西風醉莫辭。
信手揮斤出古文,商盤秦鼎失精神。煩君惜取鑄金手,留待人間周伯仁。
杜若江蘺汝弟兄,楚騷經里總知名。雖然臭味略相似,畢竟還他骨格清。
衣冠共喜際雍熙,豈意豺狼負盛時。禮樂百年忘戰久,風云八陣得才遲。神謀不是閭閻識,廟算誰聞黼扆思。慚愧鯫生懶無用,江湖愁望鬢成絲。
濕紅烘曉日,正玉樓人去,鶯啼春寂。垂楊萬絲碧,悄不回青睇,自成凄碧。傷時怨別,漸倦了江郎賦筆。乍蟲泥輕落書眉,暗省十年陳跡。還憶重門掩雨,小閣聽風,舊家寒食。西泠咫尺,悵望處,亂云黑。甚今朝卻放新晴天色,煙斂桃林歷歷。待提壺自賞芳華,暗愁又集。
少居河北老江南,風月隨身到處參。最是芳洲晴景好,泥融沙煖水光涵。
勸君六,念佛時中恒相續。假使不念順凡情,何日得離生死獄。
水殿風生酒力微,三千宮女綠荷衣。美人應妒花隨去,月上瑤階未肯歸。
空山暮雨,枯木曉霜。此處聞聲,若為斷腸。
令子根苗裔,云水愛行步。頓覺了,希夷微妙明千古。去塵寰歷遍,香來都無伴侶。世人愛不愛,高真許。達道完性命,永免輪回苦。隱福地,松峰霞洞自在處。待養就、金鉛玉汞,真無濁慮。六銖掛,始應過,三清舉。
古邑西門外,煙村遠市廛。呼鷹白草際,調馬綠楊邊。持節東西路,離家五六年。永懷豪橫樂,半老尚依然。
漢事如舟要著篙,諸公已共濟風濤。勛華終不臣巢許,莫道先生索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