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大覺寺
一徑煙蘿夕照深
山窗幽竹更添陰
老僧譚法揮松麈
異鳥銜花斂雪襟
閣響鐘聲傳密義
潭空云影鑒禪心
頻來端愛風泉潔
卻向無弦聽好音
一徑煙蘿夕照深
山窗幽竹更添陰
老僧譚法揮松麈
異鳥銜花斂雪襟
閣響鐘聲傳密義
潭空云影鑒禪心
頻來端愛風泉潔
卻向無弦聽好音
一條小徑被煙霞藤蘿籠罩,夕陽的余暉愈發深沉;山間窗畔的幽竹,更增添了幾分陰涼。老和尚講解佛法,揮動著松枝做的拂塵;奇異的鳥兒銜著花朵,收斂起雪白的羽衣。樓閣中傳來鐘聲,傳遞著佛法的奧秘;空潭中的云影,映照出禪者的心境。頻繁來訪只因深愛這里風泉的潔凈,反而從無弦之處聆聽美妙的聲音。
煙蘿:煙霧籠罩的藤蘿植物。
松麈(zhǔ):用松枝制成的拂塵,僧人講法時常用以輔助表達。
密義:指佛法中深奧隱秘的義理。
無弦:化用陶淵明“無弦琴”典故,喻指自然天成、無需刻意的妙趣。
大覺寺為京西名剎,詩人多次造訪。此詩或作于秋日傍晚重游時,通過山寺所見之景與禪事,抒發對自然與禪境的喜愛。具體創作時間待考,但從“頻來”可知詩人與該寺淵源頗深。
全詩以“再訪”為線,描繪大覺寺清幽禪景與佛事活動,將自然之美與禪意融合,既展現山寺特色,又傳遞詩人對清凈境界的追求,語言平淡而意蘊悠長。
沙塞風凄,瀟湘云暖,橫空多少成行。隨陽南去,待春更回翔。何事偏離故侶,含聲戢、翼下君堂。堪愛是,月明三五,燭影對寒光。況翩翩縞服,依依清夢,歘達君傍。道群分,類聚二語分明。那時剛承恩數,穹碑書、托姓名香。漸陸重,看今日兆,染翰待君王。
危亭延物覽,孤鳥與人齊。路轉吳天盡,江隨越嶠迷。伏潭動幽怪,行雨出招提。袖得莽蒼去,送君過虎溪。
載我圣文,奄有四海。外刑家邦,內貽女則。
自從南浦更聯舟,兩浙云山暗已收。京洛只今成樂土,逢人休上望鄉樓。
綺閣背園林,晴光滿綠陰。忽聞聲淅瀝,自覺氣蕭森。遠夢醒涼簟,清商咽素衾。博山爐欲燼,欹枕聽馀音。
青鳥東來海路長,猶傳烽火滿遼陽。斑衣不是將軍事,要取胡頭作羽觴。
初歲青陽值令辰,壽杯香雜翠盤辛。文鸞吐綬娛晴日,玉樹揚葩媚早春。白首長令天樂好,紅顏更與物華新。水頭高筑琴書館,慈慈枝枝見竹筠。
亭亭嶧山桐,枝干何爾奇。托根喜得所,況承雨露滋。材良不自棄,偶為匠石知。制為綠綺琴,縆之以朱絲。中含太古音,賞者世所希。愿持獻天子,為鼓南風詩。
山徑崎嶇紫翠連,白云深處是壺天。客來無物供吟笑,旋摘新茶煮石泉。
將軍一矢萬人看,雪灑晴空碎羽翰。乞與失群沙宿雁,筆間千頃暮江寒。
昔年春月夜,弭棹湘川湄。邂逅鼓瑟人,佩纕紛陸離。寧知忽不見,芳馨貽在斯。
田父歸來畏爭席,生不能學天目徐卿,典衣沽酒長醉客,弇園勺水一拳石。又不能學太湖三萬六千頃,洞庭七十二峰,粘天插天碧。鄭子移家西洞庭,雅與徐卿稱莫逆。人生獲此二絕良以快,忽復擔簦剝啄破我衡門色。汝既不愿作萬戶侯,又何必要識韓荊州。牛腰一束盡行卷,快語自足夸千秋。男兒腳底路何限,內則五岳外十洲。鄭子黑髭須,其根雪千莖。飲酒不三勺,盎然雙頰赪。口如崩峽江濤傾,?然一笑謂我勝徐卿。謂勝徐卿已非偶,復謂弇園自佳豈復須洞庭。亦知前言戲我耳,君不讀蒙莊子,斥鴳搶榆大鵬九萬里,逍遙之游竟如此。
關山雨雪征人淚,京洛風塵倦客心。誰信子陵溪上去,一川秋凈滌煩襟。汴水東浮不系舟,到官無事只輕鷗。不才自古僥天幸,請卻俸錢溪上游。溪山千古絕浮埃,時拂朝衣上釣臺。卻恐被它漁父笑,糟醨不啜又閒來。
酷暑何妨梵宇居,醒時哦句睡拋書。澄心百慮都消遣,為說諸公莫浪呼。
已作浮萍計,又隨歸雁征。游觀足懷抱,肝膽見平生。背郭燈火遠,送人朝氣清。篋中無長物,挾雨出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