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泉有仙人盧至柔遺跡顧光祿隱居在焉為賦是詩
璨山深訪羽人居,
洞酌亭前寄敝廬。
流水玉琴揮軫外,
秋風金澗聽松馀。
曾攀丘壟烏啼樹,
尚憶云窗鳥篆書。
江左周颙歸未得,
十年猿鶴意何如。
璨山深訪羽人居,
洞酌亭前寄敝廬。
流水玉琴揮軫外,
秋風金澗聽松馀。
曾攀丘壟烏啼樹,
尚憶云窗鳥篆書。
江左周颙歸未得,
十年猿鶴意何如。
深入璨山探訪仙人盧至柔的居所,在洞酌亭前暫居我的簡陋小屋。流水聲宛若玉琴在琴軫外悠揚彈奏,秋風吹過金澗,松濤余韻在耳邊回響。曾攀登丘壟,看烏鴉在樹上啼鳴;仍記得云窗前那形如鳥跡的篆字。江左的周颙至今未能歸來,十年間與猿鶴相伴的隱居心意如今怎樣了?
羽人:指仙人,此處指盧至柔。
軫(zhěn):琴、瑟等弦樂器上調弦的小柱,代指琴。
丘壟:墳墓,此處或指山間高丘。
鳥篆書:古代一種書體,筆畫形如鳥跡,此處指云窗上的奇異文字。
周颙(yóng):南朝隱士,此處借指顧光祿,代指隱居未歸之人。
猿鶴:代指隱居山林的生活,典出《北山移文》‘蕙帳空兮夜鵠怨,山人去兮曉猿驚’。
此詩為作者探訪洞泉(今地不詳)時,見仙人盧至柔遺跡與顧光祿隱居處有感而作。結合‘江左周颙歸未得’推測,或作于顧光祿隱居期間,詩人借題抒發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及對友人的牽念。
全詩以探訪仙人遺跡與友人隱居地為線索,通過自然與人文意象的交織,既贊美隱逸之趣,又暗含對友人未歸的關切。語言清新,意境幽遠,是一首典型的山水隱逸題材詩作。
君不見樹上花,東風吹始開。東風吹開更吹落,世間有樂寧無哀。汝南何生未三十,頭發未白心已灰。見此落花三嘆息,東風吹去何時來。
處膏非自潤,在寸敢矜長。試用蔀家暗,回為鄰壁光。
近水宛芬芳,臨風淡容與。不見采芳舟,疑逢戍邊女。
平生兩耳熟龔黃,今日身親識大方。太史若徵循吏傳,一篇氣脈在耕桑。
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宴經柏谷,朝游出杜原。終藉叔孫禮,方知皇帝尊。
洞游憶在種梅前,欠及花時再艤船。韻事劫馀總陳跡,后賢懷此亦華顛。一詩逋積吾能負,大夢歸休子竟先。剝復天心那可料,尚思留命訪臞仙。
孤館秋高月色寒,相逢同作客中歡。后期只在東山下,一架薔薇帶月看。
一指頭禪用不窮,一刀匕藥去凌空。汗牛充棟成何事,堪笑迂儒錯用功。胸中十萬宿貔貅,皂纛黃旗志未酬。莫笑蓬窗白頭客,時來談笑取幽州。
聞得去年交院事,世間誰識老師心。青山綠水門前有,凈土西方不去尋。
射貴湖頭漾暮潮,冰蟾瀲滟濯秋宵。美人擁楫臨江夜,櫓似菱花鏡里搖。
雨久藏書蠹,風高老屋斜。鄰居盡金碧,一一梵王家。
送君路、潮奔極浦,霧壓荒堞。歸興無端自發。清歌即席乍闋。看鬢角眉尖愁共結。柳條碧、素手親折。料此后風萍逐流水,人天事悽絕。清切。古今望眼空闊。對浩蕩神州沈陸恨,付與霜雁咽。休更說江湖,朋舊輕別。艷才易竭。銷幾回、來去春花秋月。平地羌笳悲風疊。樓臺好、勝游漸歇。拂明鏡、嬋娟圓又缺。問夢覺、十萬鶯花,甚玉色、傷心一夜青絲雪。
一枝寒影弄芳菲,無數幽香上客衣。好似水邊晴雪后,醉吹玉笛送春歸。
漢策禦戎何大拙,卻令紅粉事和親。嬋娟一去不復返,衛霍空慚作虎臣。環佩歸魂隨漢月,琵琶彈淚濕胡塵。曲中不怨毛延壽,千載哀音怨奉春。
挾柘行吟涉庾園,鵲林驚繞果林寒。幕中病客殊真俠,虛費游童逐彈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