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元旦
曉色荒荒氛祲濃,
杉關何計一丸封!
半年常見雙峰火,
三戶重銷五夜烽。
城上烏啼稀擊柝,
帳中兒醉不聞鐘。
殘生敢問綢繆計,
好去尋山趁短筇。
曉色荒荒氛祲濃,
杉關何計一丸封!
半年常見雙峰火,
三戶重銷五夜烽。
城上烏啼稀擊柝,
帳中兒醉不聞鐘。
殘生敢問綢繆計,
好去尋山趁短筇。
清晨天色昏暗,不祥之氣濃重,杉關要如何用一丸泥來封鎖?半年來常見雙峰戰火,僅存的幾戶人家又在深夜被烽火銷蝕。城上烏鴉啼叫,打更聲稀疏;帳中兒郎沉醉,連鐘聲都聽不見。余生還敢問什么長遠之計?不如趁此拿著短竹杖去山間尋找隱居之地。
氛祲(fēn jìn):指兇氣、不祥之氣,這里形容戰亂的緊張氛圍。
一丸封:典出《東觀漢記》“以一丸泥東封函谷關”,原指用一小團泥封鎖關隘,此處指難以防守。
雙峰火:指持續的戰火(雙峰或指具體地名,或虛指多處戰火)。
擊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此處指打更聲。
短筇(qióng):短竹杖,代指隱居時的輕便行具。
此詩作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年)。時清朝已入衰世,社會矛盾尖銳,戰亂與民生疾苦頻發。詩人張際亮一生游歷多地,目睹民間慘狀,此詩借元旦(春節)景象,反映當時動蕩的社會現實與個人對時局的失望心境。
全詩以元旦清晨的戰亂景象起筆,通過戰火、更聲、醉漢等細節,揭露社會亂象;尾句轉向隱居之念,既批判現實,又暗含對平靜生活的渴望。語言凝練,情感真摯,是清代衰世詩的典型之作。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長憶西湖。盡日憑闌樓上望: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 笛聲依約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別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云寒。
長憶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開。輕棹去還來。 芰荷香噴連云閣。閣上清聲檐下鐸。別來塵土污人衣。空役夢魂飛。
長憶西山,靈隱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舊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時見攀高樹,長嘯一聲何處去?別來幾向畫闌看,終是欠峰巒!
生日重重見,馀閏有新春。為吾母壽,富貴外物總休論。且說家懷舊話,教學也曾菽水,親意盡欣欣。只此是真樂,樂豈在邦君。吾二老,常說與,要簾勤。廬陵幾千萬戶,休戚屬兒身。三瑞堂中綠醑,釀就滿城和氣,端又屬人倫。吾亦老吾老,誰不敬其親。
湘東最是得春先。和氣暖如綿。清明過了,殘花巷陌,猶見秋千。 對景感時情緒亂,這密意、翠羽空傳。風前月下,花時永晝,灑淚何言。
舊燕初歸,梨花滿院,迤邐天氣融和。新晴巷陌,是處輕車駿馬,禊飲笙歌。舊賞人非,對佳時、一向樂少愁多。遠意沉沉,幽閨獨自顰蛾。 正消黯、無言自感,憑高遠意,空寄煙波。從來美事,因甚天教,兩處多磨。開懷強笑,向新來、寬卻衣羅。似恁他、人怪憔悴,甘心總為伊呵。
喜氣擁朱門,光動綺羅香陌。行到紫微花下,悟身非凡客。不須脂粉涴天真,嫌怕太紅白。留取黛眉淺處,畫章臺春色。
晚風收暑,小池塘荷凈。獨倚胡床酒初醒。起徘徊、時有香氣吹來,云藻亂,葉底游魚動影。 空擎承露蓋,不見冰容,惆悵明妝曉鸞鏡。后夜月涼時,月淡花低,幽夢覺、欲憑誰省。且應記、臨流憑闌干,便遙想,江南紅酣千頃。
玉尊涼。玉人涼。若聽離歌須斷腸。休教成鬢霜。畫橋西,畫橋東。有淚分明清漲同。如何留醉翁。
相逢一笑,又成相避,南雁歸時霜透。明朝人在短亭西,看舞袖、雙雙行酒。歌聲此處,秋聲何處,幾度亂愁搔首。如何不寄一行書,有萬緒、千端別後。
我似萬山千里外,悠然一片歸云。宮銜猶自帶云云。誰知前進士,已是故將軍。 閑坐閑行閑飲酒,閑拈閑字閑文。諸公留我笑紛紛。一枝簪寶髻,六幅舞羅裙。
掃徑花零,閉門春晚。恨長無奈東風短。起來消息探荼コ,雪條玉蕊都開遍。 晚月魂清,夕陽香遠。故山別后誰拘管。多情於此更情多,一枝嗅罷還重捻。
十分雪意卻成霜。暮云黃。月微茫。只有梅花,依舊吐幽芳。還喜無邊春信漏,疏影下,覓浮香。才清端是紫薇郎。別鹓行。憶宮墻。夜半胡為,人與月交相。君合召歸吾老矣,月隨去,照西廂。
客夢一回醒,三度碧梧秋。仰看今夕天上,河漢又西流。早晚涼風過雁,驚落空階一葉,急雨鬧清溝。歸計休令暮,宵露浥征裘。 古來今,生老病,許多愁。那堪更說、無限功業鏡中羞。只有青山高致,對此還論世事,舉白與君浮。送我一杯酒,誰起舞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