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化士
披毛戴角學無生,劍樹刀山取次行。不向五峰吞栗棘,爭知日午打三更。
身如椰子膽如天,喝道來參栗棘禪。按下云頭輕領過,口皮元只在唇邊。
臨濟家常添缽游,知音才見不輕酬。掩門歸去陳嘉饌,直至而今飽未休。
披毛戴角學無生,劍樹刀山取次行。不向五峰吞栗棘,爭知日午打三更。
身如椰子膽如天,喝道來參栗棘禪。按下云頭輕領過,口皮元只在唇邊。
臨濟家常添缽游,知音才見不輕酬。掩門歸去陳嘉饌,直至而今飽未休。
披著獸毛頂著獸角也要修學無生之法,在劍樹刀山般的險惡境地也從容而行。不向五峰處咽下栗棘般的禪機,怎知在正午時分能得三更的機鋒。身軀如椰子般堅實,膽魄卻似天空般廣闊,高聲喝問前來參究這栗棘禪。按下云頭輕輕領過話頭,原來機鋒只在唇舌之間流轉。臨濟宗家常便飯般增添缽盂游走,真正知音相遇才不輕率酬答。掩門歸去陳設精美齋飯,直到如今還未吃飽似的。
無生:佛教術語,指無生滅變化的真如實相。
劍樹刀山:佛教地獄中的刑罰場景,此處喻指修行路上的艱難險阻。
五峰:或指禪宗修行勝地,亦代指參禪的關鍵處。
栗棘禪:禪宗公案中的機鋒,喻指看似平常卻難以參透的禪理。
椰子:椰殼堅實,喻指修行者身心如如不動的狀態。
臨濟家常:臨濟宗日常接機的法門,強調直接了當的禪法傳授。
此詩應為禪宗僧人向學僧(化士)開示禪法之作。宋代禪宗興盛,臨濟宗尤重‘機鋒’‘棒喝’的接機方式。詩中‘臨濟家常’等語,或暗示作者為臨濟宗僧人,創作背景是在指導學僧突破知解、實證禪理的過程中,以詩偈形式傳遞修行要訣。
全詩圍繞‘參禪’主題,通過修行場景與禪機對話的描寫,強調修行需直面艱難、親身體驗,而非空談理論。詩中融合臨濟宗‘直指人心’的風格,以生活化意象闡釋禪理,是禪宗‘以詩說禪’的典型作品,體現了宋代禪詩通俗而深刻的文學特色。
滄海驪珠已盡收,華軒喜得接風流。高懷愈覺文光遠,標致空宜嶺月秋。酒入花田潮正滿,跡當奇甸賦能酬。聯舫況有詞林客,三笑山門話未休。
兩家稚子共追隨,似我與君初上時。松老石攲樓亦換,可容玄鬢不成絲。
夾岸危崖接太虛,人家都在峽中居。風高露冷街燈暗,臥聽濤聲入井閭。
永安新邑百年馀,山峻泉高毓秀初。賈傅妙齡將入洛,太真英略豈懷居。庭趨詩禮聞金鐸,策對天人拜玉除。雛鳳清聲非一日,即看云駟上沖虛。
烏犍穩臥閉柴門,千樹桃花又一村。翻恨陽禽聲聒耳,春原無處不消魂。
仲彥鸞揚,孤翔不娶。友牘殷勤,淡無應□。□島尋仙,還家告逝。復見他邦,的然靈異。
漸覺交游少,常嫌公務忙。印初辭省內,節未向河陽。天遣閒多日,君常醉幾場。貧猶能釀酒,病不廢詩章。竹卷題堪續,茅齋興甚長。可能醒過日,況是語同鄉。道里東西近,情懷爾汝忘。比來閒可得,別后望徒傷。坐只匏分席,香馀菊佐觴。便來同一醉,鄭驛不治裝。
昔賢論齊物,不礙養生如。祇是形容異,相看歲月除。風吹秦塞渺,星掛漢查虛。便倩黃癡筆,來添水石居。
一片愁聲四壁蟲,勞勞魚目五更鐘。自知荀粲年華促,已分崔郊智畫窮。靈藥幾時分月姊,綈袍端欲借天公。空堂泣下無人會,羞向瑟琶問吉兇。
聞道春深多物華,遙憐春日思無涯。煙涵樹色相依好,山擁溪流一帶斜。休問主人先看竹,只隨漁叟便逢花。憑誰畫得當時境,持去江南細與誇。
自拉自唱自鏗鏘。哭笑詞場。游戲詞場。詞場雖好太荒涼。鼓了詩囊。癟了錢囊。從醫從藝兩頭忙。左手醫方。右手詩行。詩中處處有投槍。一寸燈光。萬丈心光。
酌泉咽冰玉,肺腑生慘凜。老夫桑苧家,頗欲續水品。
春風秋月幾離憂,誰似傾心結并頭。織女機絲何處所,長年辛苦會牽牛。
異時文席許論詩,三載江湖讀楚詞。自笑酸寒無好語,少年倉氏獨相知。
石月顓門學,儒林譽翕然。齏鹽家有塾,菽水坐無氈。孝永趨庭日,名成佩韘年。流芳千載下,不減漢韋賢。入臺光六察,言事過同寮。可畏觸邪豸,元非開口椒。召來仍襆被,老去但乘軺。未報蒲輪聘,巫陽已下招。清音扁新閣,山色送溪聲。尚欠題詩債,難尋把酒盟。囊空無長物,甑墮底浮名。紼路它州遠,臨風淚睫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