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董承事三頌見別
道存愈遠卻彌親,去住情忘尚隔津。直下是家歸甚處,大千全現本來人。
順水張帆息浪花,截流一句不周遮。已登彼岸無馀事,入海誰能更算沙。
長憶當年陸大夫,同根底事強分疏。道人固有超然句,雖別應難不見渠。
道存愈遠卻彌親,去住情忘尚隔津。直下是家歸甚處,大千全現本來人。
順水張帆息浪花,截流一句不周遮。已登彼岸無馀事,入海誰能更算沙。
長憶當年陸大夫,同根底事強分疏。道人固有超然句,雖別應難不見渠。
道的存在越顯遙遠卻更加親近,來去之情雖已忘懷仍隔河津。當下即是家園歸向何處?整個世界都顯現本來的自己。順著水流張帆平息浪花,截斷急流的話語不加掩飾。已登彼岸再無余事,入海之人誰還會去數沙粒?常回憶當年的陸大夫,同根之事為何強行分說?道人本有超然的詩句,即使分別也不難再見他。
彌親:更加親近。
隔津:隔著河津,指存在隔閡。
大千:佛教用語,指大千世界。
截流一句:禪宗機鋒用語,指截斷話頭、直示本心的語句。
陸大夫:可能指宋代學者陸九淵或其他陸姓友人。
分疏:分辯、解說。
渠:代詞,他。
此詩為作者與董承事送別時的唱和之作。二人或有禪學交游,作者通過三首頌詩,以禪理為核心,淡化離別的傷感,強調精神層面的永恒相通,創作于宋代禪風盛行的文化背景下。
全詩以禪理貫穿,通過三頌逐層闡發"道通無隔"的主旨,將離別之情升華為精神契合的超越之境,體現宋代禪意詩哲理與抒情交融的特色。
南菊再逢人臥病,浮云世事欲如何。哀歌未斷城鴉起,鴻雁不來風雨多。
白沙深淺映叢篁,中有幽人卜草堂。繞屋晴波浮鴨綠,近堤新柳拂金黃。芳洲水滿鳧鷗集,曲岸風來杜若香。小艇繫籬閒不釣,青山當戶澹相忘。幽居豈必巖棲遠,涉世何如書味長。龐德只將安遺子,馮唐不覺老為郎。床頭古帖從人借,缸面新醪約客嘗。誰道沽名高世俗,懸知得趣在林塘。勝游屢接湖山賞,晚學難追翰墨場。時得抱琴彈夜月,濯纓遺曲和滄浪。
洗大白,歌短歌。歌短調更促,樂極哀轉多。白日暮,朱顏皤,曦輪不回君柰何。
嚴城一角聚蒲牢,杯酒說前朝。重來無限笙歌地,對西山、紅葉蕭蕭。拋盡千盤珠淚,能酬幾寸鮫綃。憑將老柳曳新條,塵外織孤巢。與君都在秋聲里,細聽來、中有春潮。守護一支殘夢,消磨半日清簫。
悟徹心宗即是禪,老來風骨尚依然。自云林下渾無事,不到人間亦有年。秋磬聲清敲落月,曉瓶手冷汲寒泉。我來問道空歸去,寂寞云山薄暮天。
當年策蹇出重城,三十馀臣逐隊行。敢附馬周為鳳嘯,祇從鹿念作蟬聲。昌言已覺千金重,告老寧知一葉輕。明主虛懷君翊戴,愿君麟閣不書名。
郡城好處西州無,兩江回合東南隅。江平浪穩去自在,凈色浸透銀蟾蜍。
病驥秋風里,鹽車道路長。他年踐霜雪,矯首看云驤。
惜花愁有雨,待日喜無云。
風發吾舟停,風停吾舟發。誰知乘舟人,正是觀風客。
一種隴頭樹,東風都合吹。未應造物者,偏在向南枝。
飛舄落丹霞,蒼然洞天劃。草木皆異香,煙雰有靈色。寒苔潔宜坐,幽水甘可滌。樵子指峰賞,野翁教藥摘。琳宮積筠陰,慮消景難昃。道人供仙名,亹亹古所歷。唐王懸舊照,唐帖式遺墨。使年知幾何?山前事多易。稽首浮丘翁,歸歟紫玄宅。
冷官廳事客來稀,種綠陰陰結夏帷。忽得君詩愜人意,陶家風到北窗時。
海岸潮初漲,天涯雪未融。羊城又是幾番風,吹出木棉千樹照長空。血沃春山碧,花催曙色紅。詩難描擬畫難工,且唱南歌一曲頌英雄。
鬼俗巫風漸覺瘳,皇華驄馬有嘉猷。埽除數萬土水偶,省費百千豚犬牛。時節報祈循禮制,閭閻疾病問醫流。濂溪書院庭前草,暖霧輕煙綠正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