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 其十五
節義遍江東,皖人殊可丑。
豈知劉廣文,臨難竟不茍!
捧檄署涇縣,胡來誓死守。
城破何從容,赴井還攜婦。
又聞周廣文,敢戰敵為走。
倉卒殞學宮,絕命刃在手。
拔刃手不開,殉之庶無負。
如何涇縣亡,一時有二叟!
節義遍江東,皖人殊可丑。
豈知劉廣文,臨難竟不茍!
捧檄署涇縣,胡來誓死守。
城破何從容,赴井還攜婦。
又聞周廣文,敢戰敵為走。
倉卒殞學宮,絕命刃在手。
拔刃手不開,殉之庶無負。
如何涇縣亡,一時有二叟!
節義之風遍行江東,但安徽一帶的人卻顯得特別可恥。誰能想到劉廣文(學官),面對危難竟能不茍且偷生!他接受任命代理涇縣事務,面對胡寇來犯立誓死守。城池被攻破時他多么從容,赴井殉難還帶著妻子。又聽說周廣文,英勇作戰令敵人退走。倉促間在學宮中遇害,手中還緊握著殺敵的刀。刀刃拔不出(或手緊握不放),殉難才無愧于(節義)。為何涇縣失守時,竟同時有兩位老者(指劉、周)殉國!
節義:節操與義行。
殊可丑:特別可恥。
廣文:廣文館博士,唐以后指學官,此處指地方教育官員。
不茍:不茍且偷生。
捧檄:接受官府任命,檄指官方文書。
署:代理、暫任官職。
胡:此處指清軍(結合明末清初背景)。
赴井:投井自盡。
殞(yǔn):死亡。
學宮:古代學校,此處指學官辦公場所。
庶:或許、大概。
二叟:兩位老者,指劉、周兩位廣文學官。
此詩為《哀江南》組詩之一,約作于明末清初清軍南下時期。詩人目睹江南戰亂中眾生百態,既痛惜國土淪喪,又因見劉、周兩位學官堅守節義、殉難報國而感懷,故以詩記之,褒揚忠義,針砭時弊。
全詩通過記述涇縣兩位學官劉、周臨難不茍、殉國明志的事跡,贊揚其忠勇節義,批判時人無節,展現了亂世中知識分子堅守道義的精神品格,是《哀江南》組詩中紀實與抒情結合的典型之作。
迢遞前村深雪里。望斷行云香細細。笛中宮里慕芳姿,怨曲啼妝長見淚。不會同心榮落易。冷艷翻隨分嶺水。有誰曾念隴頭人,遠寄江南春日意。
剛飆載飛軒,上溯無始鄉。心冥一氣表,坐斷萬劫場。茲來食色身,緬邈情俱忘。長歌答云璈,朗詠流玉章。空明結真無,晝夜何煌煌。嗟哉下土家,仰止徒悲傷。
畫角梅花曲未終。霜嚴飛落五更風。誰知林外雞三唱,推出紅輪海上峰。官一品,祿千鐘。此時分付荷重瞳。更教賜子云南境,絕勝湖邊九里松。
山家為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畝蔬。更有南堂堪著客,不憂門外故人車。
乙酉津游主羅氏,尺盦幾道善談理。移居幕府才數月,唯有晦若共臥起。四十年來歷千劫,今年度歲乃在此。虞淵寒日幾追隨,徒抱殷憂思有啟。人日栩樓能召客,一時避亂多名士。回首前塵涌萬哀,羅嚴李于并為鬼。眼中之人吾老矣,世難滔天何所止。酒行舉坐各悲歌,陳郭詩翁誰敢擬?
云海蕩吾胸,筆隨意所到。猶如剡上船,何必見安道。
路入青松翠靄間,斜陽倒影入溪灣。此中猿鶴休相笑,謝傅東歸自有山。
春山如染費人詩,驟馬新堤拂柳絲。杜宇一聲春欲暮,海棠睡去未曾知。
有客附書至,封識墨尚新。展讀笑良久,勸我歸及辰。我豈不汝懷,愛此泉石鄰。官事亦既簡,又多素心人。劉生書滿家,揚叟酒味醇。而況俱好客,有假眉不顰。緬思霄壤間,實與逆旅均。焉往非寄寓,奚必家園親。置書桃笙底,且復樂我真。
正直神所予,誠存邪自閑。齋壇夜寂寞,天風吹佩環。想像鸞鶴駕,云霞隘空山。翩躚款帝闉,群馭相追攀。屏息百慮空,凜然夜氣還。心灰塵埃境,跡寓沖虛間。益守清凈化,俗情開昧頑。無聲頌文德,庶幾窺一班。
世尊拈花,南泉指花,靈云桃花,智門蓮花,總是空花,添得衲僧眼中花。諸人若要發明心花,直須鐵樹開花。
東園一株千葉茶,阿翁手栽紅錦花。今年團欒且同看,明年大哥天一涯。
萬戶千門玉作臺,春風何地不徘徊。烏衣巷口紅妝亞,一路歌聲斗草回。
提壺勸客飲,布谷催農耕。農耕困耒耜,客飲酣蕭箏。勞逸分已定,廢興時改更。物生固如此,天運還循行。
東風楊柳門前路。畢竟雕鞍留不住。柔情勝似嶺頭云,別淚多如花上雨。青樓畫幕無重數。聽得樓邊車馬去。若將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難畫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