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一別虞妃去未還,
愁云空鎖九疑山。
世間多少相思淚,
灑遍修篁染不斑。
一別虞妃去未還,
愁云空鎖九疑山。
世間多少相思淚,
灑遍修篁染不斑。
自從虞妃離去后再未歸來,愁云籠罩著九疑山。世間有多少相思的淚水,灑在修長的竹林卻染不出斑紋。
虞妃:指舜帝的妃子娥皇、女英,傳說舜南巡崩于九疑山,二妃尋至,淚灑竹上成斑竹,后投湘水而亡。
九疑山:又名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南,傳為舜帝葬地。
修篁(huáng):修長的竹子。篁,竹林。
斑:指斑竹的斑紋,即傳說中虞妃淚水染成的痕跡。
此詩依托虞妃與斑竹的傳統傳說創作。傳說中娥皇、女英淚染竹成斑,而詩中反用其意,寫相思淚無法染竹,或為詩人借傳說抒發對深情難續的感慨,具體創作背景無明確記載,當為對傳統題材的再演繹。
詩以竹為核心,借虞妃傳說展開,通過‘淚灑修篁染不斑’的反常理現象,突出相思之痛的深沉與無奈。語言簡練,用典自然,將歷史傳說與個人情感結合,賦予竹以情感象征意義,是一首借物抒情的佳作。
十年蹤跡一追歡,已覺蕭蕭兩鬢殘。里社與君游最久,頭顱如此見何難。不忘習氣評新業,相顧塵埃只舊冠。為說流光堪戀惜,故盟從此莫教寒。
老衲僧中龍,得度佛三世。苴茅制不借,剖竹作如意。徵心訊空王,禮足依梵帝。住世無三宿,應緣有五至。百年杞國憂,四大偃師戲。應作如是觀,浮云本無蒂。
連朝疏雨過,溪漲欲臨軒。濤響激松石,波流入草原。潺潺欹樹拔,滾滾落花翻。古渡游人隔,時時看水痕。
五月江寒晝閣清,雨中草色喚愁生。系舟未問水深淺,策杖還看云重輕。客去不知談未盡,詩來剛及夢初醒。百年吾道今如此,何處滄浪共濯纓。
治由經濟信真儒,周度咨詢用厥謨。嘉爵已崇承旨貴,至尊常獨狀元呼。吳天歲月頻清夢,燕地風霜久白須。展卷有懷歌雅什,可慚魚目映驪珠。
秋色山山木落,夕陽浦浦帆歸。有客共登高閣,西風鱸鱖初肥。
半夜傳君召,西清閱帝文。筆回丹穴鳳,歌起沛中云。御幄金虬轉,仙墀羽仗分。君王自天縱,況復睿心勤。
愁聞社鼓奏離聲,苦被西風促去程。長路可能忘舊主,華堂才見賀新成。春秋肯作炎涼態,來往偏增繾綣情。重向呢喃論別恨,漢宮誰似爾身輕。
隔澗泠泠磬遠聞,尋君惆悵未逢君。一聲白鶴瑤天外,五粒松枝鎖白云。
正道行行已暗斜,青衫脫去入繁華。已吞琳館長生藥,不見銀河渡口槎。域外偶然聞漢樂,人間到處起胡笳。無邊風月終成鑒,未鑒青磷只鑒花。
春色二分過,花枝一半開。天涯芳草遍,游子幾時回。
沈醉方初醒,長哀囈語輕。前塵都是夢,來日若為情。以愛遭千劫,因詩毀一生。無邊荒漠下,暗水自盈盈。半生多悲慨,悲久不為悲。萬念撕吾夢,百兇成我詩。纏綿情伐性,放浪酒浮池。一芥輕舟上,茫茫何所之。
隔岸誰家花滿蹊,水亭東畔石橋西。緘書莫道思君惡,綠水紅蓮一夜齊。
仙去人間有故亭,四山林竹郁青青。隱居真誥傳千古,玉局丹文役萬靈。白鶴歸來人換世,黃云翔集夜充庭。步虛聲轉松風響,思掬巖泉洗耳聽。
歲從今日首,臘自昨宵除。郡邑驚危后,乾坤戰伐馀。物華人自競,世局我全疏。何似悠悠者,漁樵老孟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