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 其七
考功人倫表,名德冠東南。
物望被鉤校,時議早抽簪。
潛居泖水濱,軒戶臨清潭。
與我開軒坐,羨此碧于藍。
曰予效懷沙,魂魄亮所甘!
秋風馬嘶急,斯言果不慚。
貞白貽千秋,泖波同湛湛。
考功人倫表,名德冠東南。
物望被鉤校,時議早抽簪。
潛居泖水濱,軒戶臨清潭。
與我開軒坐,羨此碧于藍。
曰予效懷沙,魂魄亮所甘!
秋風馬嘶急,斯言果不慚。
貞白貽千秋,泖波同湛湛。
考功郎是士林表率,名聲德行冠絕東南。眾人期望經他考核,時論早勸他辭官隱退。他隱居在泖水之畔,門窗正對著清澈深潭。曾與我開窗對坐,羨慕這潭水比藍草更青。他說要效仿屈原投江,魂魄光明是甘愿的選擇!秋風中馬嘶聲急,他的遺言果然無愧。高潔品格留傳千秋,如泖水般清澈永恒。
考功:古代官職名,掌考核官員功過,此處指詩中所詠之人。
人倫表:人才的表率。
鉤校:考核、核查。
抽簪:抽去發簪,代指辭官(古代官員用簪固定冠冕,去官則不用)。
泖水:今上海松江一帶的湖泊,古為隱逸之地。
效懷沙:效仿屈原作《懷沙》投江殉節(《懷沙》為屈原投江前的絕筆)。
貞白:高潔清白。
湛湛:形容水清澈的樣子。
此詩為《哀江南》組詩之一,約作于明末清初。時逢朝代更迭,詩中所詠之人(考功郎)因不滿時局,早年辭官隱居泖水,后以“效懷沙”之舉殉節。作者通過此詩追憶友人,既哀悼其命運,亦借其事跡抒發對遺民品格的推崇。
全詩以友人一生為線索,從名德冠世到潛居殉節,塑造了一位高潔忠貞的遺民形象。詩中“貞白貽千秋,泖波同湛湛”以景結情,將人物品格與自然永恒相系,深化了對忠貞精神的贊頌,是清初遺民詩歌中典型的悼亡與抒懷之作。
三閭些,伍子歌,利名場幾人參破?算來都不如藍采和,被這幾文錢把這小兒瞞過。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載出游。卻羨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無愁。
似水清尊照鬢華。尊前人易老天涯。酒腸芒角森如戟,吟筆冰霜慘不花。 拋枕坐,卷書嗟。莫嫌啼煞后棲鴉。燭花紅換人間世,山色青回夢里家。
鳴螀頹墄,吹蝶空枝,飄蓬人意相憐。一片離魂,斜陽搖夢成煙。香溝舊題紅處,拚禁花、憔悴年年。寒信急、又神宮凄奏,分付哀蟬。 終古巢鸞無分,正飛霜金井,拋斷纏棉。起舞回風,才知恩怨無端。天陰洞庭波闊,夜沈沈、流恨湘弦。搖落事,向空山、休問杜鵑。
滄波放愁地,游棹輕回。風葉亂點行杯。驚秋客枕酒醒后,登臨塵眼重開。蠻煙蕩無霽,飐天香花木,海氣樓臺。冰夷漫舞,喚癡龍、直視蓬萊。 多少紅桑如拱,籌筆問何年,真割珠厓。不信秋江睡穩,掣鯨身手,終古徘徊。大旗落日,照千山、劫墨成灰。又西風鶴唳,驚笳夜引,百折濤來。
雁書蝶夢皆成杳。月戶云窗人悄悄。記得畫樓東,歸驄系月中。
醒來燈未滅。心事和誰說。只有舊羅裳,偷沾淚兩行。
天涯隨夢草青青,柳色遙遮長短亭。枝上黃鸝怨落英。遠山橫,不盡飛云自在行。
悶懷難表。西風弄,愁人蹤跡顛倒。笑拚華發付凄涼,露泣芙蓉老。夢破柳煙胡蝶曉。沈吟擲鏡寒云掃。世事總休休,但倩取幽窗月影,夜半留照。 憔悴,動處非狂,愁時易醉,畫里人應知道。繞崖黃葉正紛紛,好共哀猿嘯。落蕊楚江君莫惱。芳洲處處悲秋草。自有閑云飛伴,松月山空,桂叢煙渺。
隴西李都尉,驍勇稱將材。提師浚稽山,一鼓單于摧。
步卒五千人,轉戰昏陰霾。道窮矢亦盡,惜哉勇弗裁。
捐軀誠獨難,大義豈不乖。得當縱報漢,二心安可懷。
迢迢五原關,思歸隔天涯。遂使鐵石心,化為土與埃。
終然沒胡沙,竟為百世哀。
宦海每生感,煙波一暮愁。寒湍子陵瀨,秋雨契公樓。
親老余衰鬢,家貧賦遠游。他鄉殘夢隔,冷月照江州。
汪生七齡失所怙,交親一旦棄如土。任氏遺孤衣葛衣,謝朓書堂掩蓬戶。
賢哉生母備艱辛,十指紡績易米薪。夜深教生讀經史,生年二十歌采芹。
上堂拜母母色喜,文名藉藉驚鄉人。生才有如此,生豈常賤貧。
人情冷暖不足道,白衣蒼狗驅浮云。冰霜自是生成德,利器原從盤錯識。
由來人定可勝天,柳母丸熊歐畫荻。秋風鷹隼好騰騫,立身廊廟師昔賢。
好將母氏劬勞狀,臚入蘭臺列女篇。
忍淚出門來,楊花如雪。惆悵天涯又離別。碧云西畔,舉目亂山重疊。據鞍歸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腸千結。敢向青天問明月。算應無恨,安用暫圓還缺?愿人長似,月圓時節。
郭延考與余厚,其從者鞲二鷹以侍側。郭,邊人也,好弋獵顧盼,心欲自娛樂,請余為賦,曰:
有金剛之俊鳥,生井陘之嚴阻,超萬仞之崇嶺。蔭青松以靜處,體勁悍之自然。振肅肅之輕羽,擒狡兔于平原,截鴻雁于河渚。且其為相也,疏尾闊臆,高鬐禿顱,深目蛾眉,狀似愁胡,曲觜短頸,足若雙枯,麾則應機,招則易呼,背碣石以西游,經馬嶺而南徂。于時商秋既邁,歲在玄冥,風霜激厲,羽毛振驚,爾乃策良驥,服羔裘,鞲青骹,戲田疇,縈深谷,繞山邱,定心意,審精眸,獸馳厥足,鳥矯其翼,下赴幽谿,上翔辰極,隨指授以騰踴,因升降以畢力,紛連薄以攖竄,遂陷首以摧臆。
官府何由一,當緣晝接頻。貞邪呈水鏡,高下入陶甄。
有煬終難蔽,無媒已自親。圣明方久道,豈少腹心臣。
引手摘星辰,云氣撲衣如濕。前望翠屏無路,忽天門中辟。 等閑雞犬下方聽,人住半山側。行踏千家檐宇,看炊煙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