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紀游一十四首 其十四 再度龍泉關
遨游從凈土,安穩度香城。
鳥亦通禪悅,松如響梵聲。
山嵐朝夕幻,關柳去來迎。
鳳闕慈云近,惟殷問寢情。
遨游從凈土,安穩度香城。
鳥亦通禪悅,松如響梵聲。
山嵐朝夕幻,關柳去來迎。
鳳闕慈云近,惟殷問寢情。
在清凈的佛國之地遨游,平安穩當地穿過這佛國勝境。鳥兒仿佛通曉禪悅之樂,松樹間似有梵音回響。山間霧氣早晚變化奇幻,關隘邊的柳樹迎送往來行人。離皇宮的慈云已近,心中更殷切地牽掛著向父母問安之情。
凈土:佛教指清凈的國土,此處代指五臺山(清涼山)。
香城:佛教稱佛國為香城,或指有濃厚佛教氛圍的地方。
禪悅:參禪所生的愉悅,佛教用語。
梵聲:梵唄,佛教徒念經時的聲音。
山嵐:山間的霧氣。
鳳闕:指帝王宮闕,此處代指皇宮。
問寢情:指向父母問安的孝心,《禮記》有‘昏定晨省’之禮。
此詩為乾隆巡游五臺山(清涼山)時所作組詩《清涼紀游一十四首》之一。龍泉關是通往五臺山的重要關隘,乾隆再度經此時,結合佛教圣地的氛圍與自身巡游體驗,寫下對禪境的感悟及對親情的牽掛。
全詩以紀游為線,描繪龍泉關內外的禪意景象,既展現佛國勝境的清凈,又融入對親情的珍視,情景交融,語言簡練,體現了乾隆詩中佛理與生活結合的特色。
羅衫乍試寒猶怯。妒花風雨連三月。燈冷閉門時。有愁誰得知。此情真個苦。只為當時語。莫道絮沾泥。絮飛魂亦飛。
蒼龍夕掛千尋影,彩鳳朝聞十里音。月夜風朝我曾見,太湖石畔蘚痕深。
歲暮天涯一棹歸,川途十里漾晴暉。天光照水水照艦,無數鴛鴦繞岸飛。
憶昔池亭同嘯詠,秪今扶病少過從。石闌花好幾時發,林徑苔深盡日封。轉覺春風愁見雁,可堪夜雨坐聞鐘。豫章歸客能來別,乘取東城柳色濃。
坐上騷人雖有詠,江邊寡婦不難欺。若使王涯聞此曲,織羅應過賞花詩。
向天涯打個殘包。蹤跡混漁樵。脫紅衣免得畫圖描。茱萸休插帽。醉倚溪橋。引清尊避了箏琶鬧。酒醒來何處今宵。盡悲秋宋玉猶年少。怕唫成九辨賓先凋。
三十年來削碧桐,打漁為業武陵翁。纖鉤香餌春山下,軟線長桿釣瀨中。紅杏雨頭搖刺櫓,綠楊煙際坐光風。應嫌魚小沽錢少,新月偏多彎似弓。
半白在梨花,
風波滿眼灘聲惡,世路因君倍感傷。謗篋珠璣疑薏苡,云臺名姓掩椒房。據鞍人去乾坤老,標柱功垂日月長。一曲南征還記否?戍樓橫笛正吹霜。
腹中如湯灌。肝腸寸寸斷。教儂底聊賴。
盤山高巍峨,半入青云里。中間最上峰,更向天邊起。行行白石崖,六月不知暑。
四月燕山雨雪寒,省郎多病復辭官。路經海上三神島,興在仙人九轉丹。玉洞桃花留笑靨,滄江秋水濕漁竿。爾家谷口空長往,安石東山望未闌。
海外英才今見之,如君始可與言詩。志高元干空流輩,文愧昌黎敢說師。大木定邀宗匠斲,小疵先把俗情醫。島中相贈無長物,聊解春裘作饋遺。獵獵林風欲戰時,一帆準擬廈門吹。翹才有館堪投足,匡鼎能詩亦解頤。稿束牛腰相論定,氣充鵬翮看飛馳。贈言且慰綢繆意,一夕匆匆惜別離。
夜深如水潑衣衾,曉看皚皚冒碧岑。以潔藏污窺物理,由仁行義見天心。但教南畝多呈瑞,何必東夷屢獻琛。麥熟吾時歸印綬,不能者止念周任。
棄擲良宵君謂何,清天流月鑒初磨。莫辭病眼羞紅燭,且試春衫剪薄羅。蓮艷參差明繡戶,舞腰輕瘦飐驚鼉。少年微服天街闊,何處相逢解佩珂。繁燈厭倦作閑游,行到僧居院院留。月影隨人深有意,車音爭陌去如流。酒消鑿落寧論斗,魚照琉璃定幾頭。過眼繁華真一夢,終宵寂寞未應愁。燈火熏天處處同,暗游應避柏臺驄。高情自放喧闐外,勝事偏多淡泊中。平日交游徒夢想,留都歌吹憶年豐。知君未有南來意,歸去相從光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