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登龍門城樓二首 其一
朔塞樓頻倚,新秋天乍晴。
云山兼日色,鼓角帶邊聲。
路有元人轍,臺馀漢將名。
楊公石柱在,極目舊開平。
朔塞樓頻倚,新秋天乍晴。
云山兼日色,鼓角帶邊聲。
路有元人轍,臺馀漢將名。
楊公石柱在,極目舊開平。
我多次倚靠在北方邊塞的城樓上,初秋時節天空剛剛放晴。云霧繚繞的山巒與日光相互映襯,軍中的鼓角聲混合著邊地特有的聲響。道路上還留有元朝人的車轍,城臺上還留存著漢朝將領的威名。楊公的石柱依舊矗立,極目遠眺能看到舊日的開平城。
朔塞:北方邊塞。
乍晴:剛剛放晴。
元人轍:元朝人的車轍,指元朝的遺跡。
漢將名:漢朝將領的威名。
楊公石柱:具體所指待考,可能是紀念某位楊姓人物的石柱。
開平:元朝上都,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較難確切考證,但從詩中“朔塞”“元人轍”等內容推測,可能創作于明朝時期,當時北方邊塞局勢復雜,詩人登上城樓,面對邊塞風光和歷史遺跡,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歷史興衰,其特點是將自然景觀與歷史典故相結合,展現出邊塞的雄渾與歷史的厚重。在文學史上雖不算特別著名,但能反映出當時詩人對邊塞和歷史的關注。
華樓突兀摩蒼天,青吟飛上神飄然。虛闌六曲拂云起,蓮峰千仞當尊前。晴嵐帶霧結秋色,修竹過雨鳴寒泉。東風一笑歌石鼓,心期試問金鰲仙。
天際傷愁別,江山憔悴人。團圓思弟妹,傳語故鄉春。
置守當年為罷侯,剖符皆是帝王州。一瓢掛在長松下,方信箕山有許由。
坐久江干月漸明,山城譙鼓報初更。邊流官樹參差影,隔岸漁舟欸乃聲。客路屢驚時序改,詩壇長助夢魂清。汀蘆水鳥棲初定,野草青蛙斷復鳴。洗盞不妨更夜酌,聽雞無奈促晨征。獨憐遠浦寒潮上,不管尋常去住情。
清通高遠挺孤妍,況有山礬作侍鬟。石幾紙窗無別供,花成香霧水成煙。
上天容許清貧漢。隨處香風散。萬禍千災真不亂。寧心行教,普開心月,了悟回光看。太清宮下重游玩。萬事俱無絆。仰答皇恩酬本愿。逍遙回步,密州安化,復隱元居觀。
詔頒大邑縣符新,君領除書第一人。圣代祗今更治化,大賢于此展經綸。信臣寬厚恩如父,黃霸嚴明政有神。氣轉洪鈞生意早,棠梨花發滿城春。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四十光陰下水船。看花飲酒自年年。夜烏啼醒鈞天夢。明夕如霜到枕邊。何限恨,十分寒。披衣獨自倚闌干。長安萬戶深宵里,露冷風高俱閉關。
一世靈香百劫塵。碧霞深處暫移根。雪霜鈐月護冰魂。長守孤清防眾妒,猶支病骨報春恩。有情難脫夢中身。
蓬島仙游幾歲華,此君相見影交加。開尊忽憶西窗夜,坐聽秋聲剪燭花。
晚步凌高榭,春空月正明。星辰臨漢畤,樓觀俯秦京。靜夜松飆響,豐年谷日晴。同心隔城市,相望轉盈盈。
琴材豈必百年期,翠葉萋萋已滿枝。況是常生易封殖,政平喜見中興時。
六十馀齡羈海頭,山川遠興恨難酬。龍鐘鶴發心猶壯,日逐白云天際游。
今年四野赤如赭,安有吟情到此花。何況病夫空百妄,只于真實認根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