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古 其四十二
七條披向鐘聲上,
遍界難藏比丘相。
若以色見音聲求,
迦葉師兄是虛妄。
七條披向鐘聲上,
遍界難藏比丘相。
若以色見音聲求,
迦葉師兄是虛妄。
披著七條僧衣站在鐘聲里,整個世界都藏不住比丘的形象。如果憑借外貌和聲音去尋求佛法,那么迦葉師兄也是虛妄不實的。
七條:指七條僧衣,是比丘所穿的法衣。
比丘:指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以色見音聲求:出自《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是通過外在的形象和聲音去尋求佛。
迦葉:指摩訶迦葉,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這首詩屬于禪宗頌古詩,禪宗頌古是用詩歌形式對禪宗祖師的言行、公案進行闡釋和發揮。創作時間和具體背景較難確切考證,大致是禪宗發展過程中,禪僧們為了弘揚佛法、啟發修行者而創作,意在引導人們正確理解佛法,不執著于外在形式。
此詩主旨是強調佛法不可通過外在形象和聲音去尋求,要領悟其內在真諦。它以簡潔語言闡述深刻禪理,在禪宗文學中有一定代表性,有助于修行者打破對表象的執著,深入思考佛法本質。
五雜組,角黍絲。往復還,借書瓻。不得已,居九夷。五雜組,冠冕纓。往復還,戍卒更。不得已,困平城。
狐白之裘紫騮馬,鳴鞭東走漁陽野。自言天子授長纓,明光殿前三使者。飛檄遠度桃花山,昨日遼西校戰還。吹律春風回黍谷,揚旌暮雪灑榆關。關門一望煙塵色,抵掌志馳伊吾北。豈獨秦人重繞朝,誓令羌虜避充國。此行不按督亢圖,欲畫地形取匈奴。指揮千障鐵如意,出入雙鞬金仆姑。驃騎將軍綠沈甲,鹴鳩大夫黃石法。磧里兵屯種玉田,云邊燧起彈琴峽。元戎幕府贈吳鉤,太守離歌岐麥秋。看君歸奏稱上意,何足道哉萬戶侯。
新制蒲鞭賜理官,丁寧用法效劉寬。好生要使民無犯,示辱如寬也不難。
起坐初陽到剩釭,幽懷千石最難扛。神交似已通心念,路遇猶然側面龐。夢太纏綿翻轉恨,歌因啜泣不成腔。何時一舸邀云水,同看滄洲白鳥雙。
一徑湖心通翠微,入山先自著山衣。繞籬野豆花爭放,背日巖枝葉半稀。漁散空洲秋水在,煙橫高岫夕禽歸。閑居最得無能味,白石蒼蒼是釣磯。
故鄉人到喜,況是故鄉僧。寓館才相見,歸途又欲登。杯浮辭建業,鐘動下蘭陵。新領禪宮席,單傳祖派燈。性圓滄海月,行潔玉壺冰。舊社高風振,名泉勝槩增。別情江渺渺,鄉思樹層層。憑語煙霞侶,塵緣稅未能。
要知滁上興如何,養拙偷安幸亦多。小郡既無衣襖使,豐年兼有褲襦歌。公馀處處攜山屐,官醞時時泛海螺。病眼白頭唯醉睡,朝廷好事不聞他。要見滁州謫宦情,信緣隨俗且營營。不誇兩制詞臣貴,多伴三班奉職行。樓堞倚空乘月上,樽罍有酒對山傾。升沉得喪何須問,況是浮生已半生。
思歸日日只空言,一棹今真水月間。半夜猶聞郡樓鼓,明朝應失永州山。
群峰天寶西飛來,茂林幽壑相縈回。福山中峙太古色,紺樓碧殿凌云開。云間一珠光萬丈,圓外瑩中明月相。森森寒彩凜夔羵,炯炯神毫肅龍象。始知此寶天下珍,山輝川媚草木春。瓊花一孕開曇缽,紫芝三秀生法輪。福山高與壽山列,蒼松不凋椿不拔。山中酒熟桂花發,年年來醉中秋月。
作宰麻陽去,民風雜五溪。世傳盤瓠后,地接夜郎西。臈釀多藤酒,春禽半竹雞。到官應有便,莫惜寄緘題。
剪燭裁詩看未休,艷妝無語自含羞。花如東北燕齊女,流落江南日帶愁。
君若問鳶魚,鳶魚體本虛。我拈言外意,六籍也無書。
師尊已赴五天遠,弟子寧辭萬里遙。麟鳳效靈當盛世,夔龍讓德列清朝。歐陽外友交潛子,華下封人祝圣堯。好在玉堂張太史,菲言應亦采芻蕘。
林屋山深春晝遲,桃花成實柳花飛。里門駐節父老喜,膝下奉觴游子歸。三洞魚龍聞廣樂,兩峰云日麗晴暉。不知宮錦筵前舞,何似當年五綵衣。
材官十萬絕大幕,踰河一戰胡兒卻。夜縱翼兵襲章渠,系以往封狼居胥。姑衍山頭列旗鼓,中壇擁纛陳首虜。帳前面縛三當戶,驃騎將軍醉歌舞。北風千里云摧頹,瀚海波濤蹴日回。漢家天子雄才哉,捷書親發柏梁臺。君持繡斧五原郡,牧馬單于不敢問。黃沙白草寒冥冥,今年為王犁二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