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湖州酥秀州木犀面油太和石本觀音像送莫萬安三首 其三
涪翁昔作白下宰,遺墨到今多雁書。
盡說補陀存相好,更傳雷火護持馀。
涪翁昔作白下宰,遺墨到今多雁書。
盡說補陀存相好,更傳雷火護持馀。
黃庭堅當年擔任白下地方長官,他留下的墨跡如今大多像大雁傳書般珍貴。大家都在說普陀山觀音存有美好的法相,還流傳著觀音像經雷火護持留存下來的故事。
涪翁:指黃庭堅,他自號涪翁。
白下宰:白下,古地名;宰,地方長官。
雁書:指書信,這里形容黃庭堅遺墨珍貴。
補陀:即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
相好:佛教語,指佛菩薩莊嚴的容貌和姿態。
雷火護持馀:指觀音像歷經雷火等劫難后留存下來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從詩題看,是作者送湖州酥、秀州木犀面油、太和石本觀音像給莫萬安時所作。當時可能文化交流盛行,人們對名人墨寶和宗教圣物較為尊崇,作者借詩表達所送物品的意義和價值。
這首詩主旨在于借送觀音像之事,既表達對黃庭堅文化遺產的重視,也體現宗教文化影響。其特點是將文化與宗教元素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當時文化氛圍。
隔溪云薄雨飄蕭,欲采荷花不見橋。釵卜無憑芳信杳,酸風空度鳳臺簫。
紅塵滾滾翳雙瞳,一室蕭然借遠公。守道懶隨人俯仰,肅容常立陛西東。平生志肯隳家學,薄宦情思翊圣躬。聞說感時新扣闥,萬言長疏已留中。
燕訴馀愁,蟬鳴新怨,千唆萬弄斜陽。斗大書齋,無端夏日偏長。碧紗單挨流光。覷殘榴、褪盡紅妝。孤松猶瘦,清陰正稀,難據胡床。常時河朔,避暑傳觴,醉鄉天遠,歸路倉皇。隱囊紗帽,故人別號清涼。但過何妨。對彈棋、散帙焚香。逞疏狂,高歌羽聲,片片飛霜。
痛哭群庸誤主恩,遺民無路叩天閽。荒涼甲第有焦土,倉卒深閨無固門。青血傳餐供士卒,黃金為土贖兒孫。囊膠誰造昆侖頂,念此長河駭浪渾。
氤氳佳氣布遙空,肅穆皇禋仰帝宮。夕駕鯤鵬珠斗外,夜交溟渤彩云中。幽都宅潤歸神貺,玄象無波識圣功。赫赫司徒時并入,曲陽飛石泰壇東。
舊臘隨宵盡,新陽向曙來。晴光浮竹葉,春色滿椒杯。稚綠妝梅萼,嬌紅透杏腮。雪消江岸柳,便學舞章臺。
鳷鵲金波事已非,江山何限淚沾衣。臺空鳳去無人問,只說尋常燕子飛。
休言百歲,七十者稀。那更不測之期。閑想妻男,自己總是行尸。眼前榮華境界,是昏迷、性命根基。如省悟,把家緣撇下,物外修持。靈利翻成懵懂,便蓬頭垢面,密護玄機。真息綿綿,祥瑞遍滿華夷。欲赴蓬萊徑路,仗三千、功滿云歸。神光燦,與大仙相聚,有甚虧伊。
城頭傳令插軍麾,城外行人淚滿衣。處處悲風吹戰角,沙洲白鷺莫驚飛。
大星在天小星落,城頭嗚嗚吹畫角。津吏擊鼓河上船,行人草草居人憐。男兒墮地弧矢愿,南北東西君莫怨。
蜀道易,易于履平地。蟬噪入云樹,風開無主花。
廿年夷服已成風,一領青衫漬淚紅。莫惜四方多餓死,吳王猶有細腰宮。
耕種春須了,幽人晚到家。琴中來遠吹,竹里映殘霞。谷鳥牽垂葉,池魚疑水花。朝留半樽酒,細酌倚山槎。
秋抹紅消生意殫,開封淚盡背人看。一行雁越千山苦,萬里家歸半寸難。語報平安糠代米,心知放達頂加冠。嶺頭殘綠留馀熱,壯也如人耐得寒。
隱幾看山與世違,當門種竹亦無機。五更驟雨隨風過,滿眼落花如雪飛。每為注書消夜燭,亦常沽酒典春衣。今朝急報任公子,昨日蒼苔滿釣磯。中天積翠郁層陰,雪瀑遙飛落遠岑。白月夜分雙鶴舞,清風時聽萬松吟。放懷盡可從詩酒,行樂何須論古今。我欲與君飛兩舄,題詩刻竹滿山林。風花片片落瑤臺,江北江南春未回。老子胸中自瀟灑,故鄉何處卻徘徊。海云挾雨連天黑,江鸛如人近屋來。景物相看只如此,沽杯且放好懷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