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謁王荊公墳三首 其二
大手曾將元鼎調,
龍沉鶴去事寥寥。
寺樓早晚傳鐘響,
墳草春回雪半消。
大手曾將元鼎調,
龍沉鶴去事寥寥。
寺樓早晚傳鐘響,
墳草春回雪半消。
王安石曾有大才,能調和國家大政,如今他如蛟龍沉淵、仙鶴遠去,相關事跡也漸漸稀少。寺廟樓閣早晚傳來鐘聲,墳上的草在春天回返時,積雪已消融了一半。
大手:指有卓越才能的人,這里指王安石。
元鼎:原指國家的重要器物,后常象征國家政權,這里指國家大政。
龍沉鶴去:象征王安石離世。
寥寥:形容稀少。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推行變法,對北宋政治、經濟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其去世后,人們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此詩創作時間應在王安石離世后,詩人前往其墳前祭奠,有感而發寫下此詩,表達對他的看法和情感。
這首詩主旨是緬懷王安石,突出其卓越才能和對國家的貢獻。特點是借景抒情,以景襯情,營造出哀傷寂寥的氛圍。在文學史上雖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王安石的一種態度和情感。
上元之來夕,有鴻自征羌。中丞三月俸,使者萬里糧。上言識區區,下言結不忘。書窮遞角見,朱提爛生光。冰雪滿衡荊,藹然自春陽。日來不飲酒,酒家無鹔鹴。亦復不啖肉,屠門毋責償。蹲鴟足飽饑,懸鶉有余裳。念欲返君嘉,友道非所當。西寺充檀越,東鄰佐貧喪。南陌飯苾芻,北渚成徒杠。以此無住施,為君彼岸梁。竊聆叔則言,載佩原思章。吾儒亦云云,毋使廉惠傷。
京國逢君未幾霜,愁看歸袂拂離觴。秦淮此去三千里,流入荊溪即故鄉。
春云驕不行,凍雨作飛雪。夜深歸無燭,已覺馬蹄滑。那知事未已,通夕注不歇。堂寒曉附火,檐滴更清絕。前者城東游,桃李粲已發。陰陽不可料,寒氣晚猶泄。青青高坡麥,舊事日可閱。當春望時雨,盛雪或為孽。生民常苦勤,不敢愛膏血。如何待一飽,常苦神物奪。茫茫元精理,未易論本末。解裘換斗酒,莫畏衣百結。天寒城南寺,門外無馬跡。東風雪疾消,春泥深一尺。豈無老款段,畏蹶不敢策。還歸見兒女,怕冷不下席。揚雄玄未就,雙鬢颯已白。雖云客載酒,此意終岑寂。功成則有命,生事亦人力。胡為不自勤,守此欲何獲。田桑既有裕,醪醴亦馀溢。嗟哉好事客,從古百無一。
去去復去去,天地一逆旅。石火無留光,良辰竟何許。取酒會四鄰,行樂須及春。黃金高北斗,浮榮何足珍。
惡聲傳送耳邊來,尚冀流言輟我哀。浮世百年真是夢,壯心今日已成灰。流溪有恨同嗚咽,造化無情故迫催。滿目云山總愁思,好懷從此向誰開。
斗靡誇多費覽觀,陸文猶恨冗于潘。心聲只要傳心了,布谷瀾翻可是難。
烏蠻灘水接牂牁,汝上橫槎為伏波。東粵詩從西粵好,左江愁比右江多。持觴日日傾鸚鵡,學射朝朝試橐駝。歸覲高堂當歲晏,白頭相望在浮羅。
上陵者。相追攀。被服纖麗振綺紈。攜童幼。升崇巒。南望城闕郁盤桓。王公第。通衢端。高甍華屋列朱軒。臨浚谷。掇秋蘭。士女悠奕映隰原。指營丘。感牛山。爽鳩既沒景君嘆。嗟歲聿。逝不還。志氣衰沮玄鬢斑。野莽宿。墳土干。顧此累累中心酸。生必死。亦何怨。取樂今日展情歡。
山中寂寞雨霏霏,雪后登山詠采薇。北嶺云深鴻不到,南塘水淺燕于飛。缶藏斗酒連糟熟,園畜拳雞啄稻肥。安得我家千里駿,遠來花下醉春暉。
炎月苦不輟,暇日登茲樓。高棟多涼氣,戶牖辟四周。俯檻見方塘,淵然與心謀。游魚不驚人,藻下自沉浮。自予棄簪組,簡牘寡所投。永謝車馬客,澹然無世憂。溽暑自昏劇,吾意良悠悠。偕汝二三子,常得來宴游。
登樓愁作賦,把酒喜看山。雙鳥窺人下,孤云度隴還。兇荒何日定,貧病此生閒。醉里行吟客,悠悠戀故關。
雨過層巒翠作堆,天風吹袂上蓬萊。瑞煙直接觀源洞,佳氣常依禮斗臺。瑤草一溪和露冷,琪花千樹向秋開。相傳勾曲云林近,曾見三茅跨鶴來。
憶在昭陵日,傾心用老成。功歸仁祖廟,正得一書生。
夜雨侵晨方歇,泠然一室涼生。綠窗檀案拂輕塵。殘編溫習罷,虎撲復猿騰。天際明霞散綺,小園花木清新。破車窗外作雷鳴。雁飛秋欲半,蟋蟀唱籬根。
楊柳條長鎖翠煙,蹇驢吟到渡頭船。槎乘客去知何處,劍作龍飛異昔年。浪暖桃花飄赤錦,風清荷葉弄青錢。寄言杜宇休調舌,容我蠻溪一夜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