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古二十首 其九
清凈本然遍法界,
山河大地即皆現。
性覺必明認影明,
眼耳便隨聲色轉。
清凈本然遍法界,
山河大地即皆現。
性覺必明認影明,
眼耳便隨聲色轉。
清凈本是自然地遍布于整個法界,山河大地都會隨之顯現出來。本性的覺悟一定要顯明,卻誤認虛幻的影像為明,眼耳等感官就會跟著聲色而流轉。
清凈本然:指心性的純凈、自然、本初的狀態。
法界:佛教術語,泛指一切事物的現象和本質。
性覺:指眾生本具的覺性。
認影明:把虛幻的影像當作真實的光明,比喻錯認虛妄為真實。
這首詩出自佛教相關偈頌創作,在佛教文化的傳播和修行探討的背景下產生。當時佛教思想盛行,修行者們通過偈頌等形式來表達對佛法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創作此詩可能是為了向修行者或大眾揭示心性易被外界迷惑的道理,引導人們回歸清凈本性。
這首詩主旨是宣揚佛教心性論,強調人們要保持清凈本性,勿被外界虛幻所擾。其特點是用簡潔的語言闡述深刻佛理,在佛教偈頌文學中有一定代表性,有助于傳播佛教修行理念。
試暑方前日,重陰疑凜秋。
云封雙嶺合,螢亂一星流。
閱化知無盡,為生果似浮。
不須多病后,始擬訪丹邱。
敗篋沖霜思往歲,
舊游如夢慨平生。
鬢華已逐心事老,
溪水祗如前日清。
淮流一棹去匆匆,
鼠尾松煤老畫工。
記得當年初夏日,
水邊石上坐從容。
鳧云吹欲落,嶧雨晴不飛。
萬柳綠無次,高低隱斜暉。
其上仲子廟,俯瞰漁家磯。
廟前曬破網,墻上堆蓑衣。
即是其子姓,百代猶相依。
慚予負米人,輕自離庭闈。
愿言訴懷抱,不見劍佩歸。
天暝水風大,月上人影稀。
安得農丈人,雞黍慰我饑。
孌彼閨房秀,泠然玉雪容。
月簫難擇對,石窌侈疏封。
涵泳詩書習,扶持扇枕供。
三荊方擢秀,云壑臥雙松。
斜風斜雨灑纖纖,一洗江南九夏炎。
庭院落花紅欲暗,莓苔封砌碧相兼。
天空乍覺微雷過,海闊不知新水添。
公暇偶看湖口稻,高低同是有年占。
譯案多年潤法音,性根雖鈍信根深。無明不起冤親等,應有龍天證此心。
潤色金文數十函,清涼甘露洗塵凡。修行不作伊蘭計,只愿三千盡寶嚴。
潮去送郎去,潮歸郎不歸。
何如潮有信,朝去暮歸磯?
生熟番情百種馀,
半生半熟亦山居。
當年戶口可知數,
盡向魚鱗冊上書。
泉聲一派迫人寒,
疑有癡龍在此間。
聽了西淙三日雨,
不知天下有廬山。
長懷知己意,觸緒或無端。
醴去生猶在,綈來叔尚寒。
我無重暖席,君有未彈冠。
豈不慰羈寂,終歌《行路難》。
秋荷葉上露珠流,柄柄傾來盎盎收。
白帝精靈青女氣,惠山竹鼎越窯甌。
學仙笑彼金盤妄,宜詠欣茲玉乳浮。
李相若曾經識此,底須置驛遠馳求。
憶共尚書飲,蘭舟漾渚風。芙蓉開月下,簫管入云中。
鶴唳煙沙遠,螢流水閤通。重來值搖落,無復往時同。
晃晃水上月,棱棱沙際風。寒星動木杪,遠火露煙中。
城郭千峰對,園林一水通。興移還野酌,留賞夜深同。
一葉飄然去,生涯老越江。
歌來聽踏踏,劃去響跫跫。
篷小惟容膝,舟輕漫立艭。
鑿開云影碎,踢破浪聲淙。
趕驛如馳馬,奔波異走尨。
前程弧箭疾,踞坐語言哤。
隨水無勞纖,臨風不掛?。
船頭新設板,柁尾小開窗。
港窄行猶闊,橋低過亦降。
幻鳧盤鳥道,畫鹢集魚矼。
略試推移力,還成欸乃腔。
青蚨囊換足,晚泊傍寒樁。
塵世事紛擾,營營未肯休。孤云獨無事,久與間人游。
無心偶相值,淡極不可收。四岳自霖雨,蕭然遠龍湫。
幽人心亦忘,相對長悠悠。東風好吹噓,吹噓綠成林。
成林不言功,東風何處尋。亦有灌園客,抱甕走庭陰。
無心遇嘉樹,不思梁棟任。亟呼尋斧斫,攻伐違天心。
天心一何仁,嘉樹回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