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贈僧二首
白下門連寺,清游入夢中。骨驚誰齧指,世事謾書空。梵行芙蕖凈,天寒晝火紅。曉窗應破夢,臥聽鳥呼風。
對床聽夜雨,佳約是當年。放曠隨緣去,閑心不習禪。倚蒲趺足坐,擁衲蓋頭眠。今識君歸處,齋馀有澗泉。
白下門連寺,清游入夢中。骨驚誰齧指,世事謾書空。梵行芙蕖凈,天寒晝火紅。曉窗應破夢,臥聽鳥呼風。
對床聽夜雨,佳約是當年。放曠隨緣去,閑心不習禪。倚蒲趺足坐,擁衲蓋頭眠。今識君歸處,齋馀有澗泉。
第一首:白下城門連接著山寺,清雅的游覽情景常入夢中。內心驚動如被誰咬指,世事徒勞只能空書感慨。僧人修行如芙蕖般潔凈,寒天里晝火映得一片火紅。清晨窗光該會打破夢境,躺著靜聽鳥兒呼喚和風。第二首:當年與你對床共聽夜雨,那美好的約定仍記心間。如今放達隨緣自在來去,閑淡心境不必刻意學禪。倚著蒲團盤腿靜坐修行,裹著僧衣蓋頭安然入眠。如今方知你真正的歸處,齋飯之后自有山澗清泉。
白下:古地名,今江蘇南京。
齧(niè)指:咬手指,形容憂慮或激憤。
謾書空:徒然用手在空中書寫。《世說新語》載殷浩被廢后,常書空作“咄咄怪事”,此處指對世事無奈。
梵行:佛教徒的修行。
芙蕖:荷花,喻高潔。
晝火:白天取暖的爐火。
對床夜雨:化用韋應物“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指朋友或兄弟聚談的雅事。
放曠:放達不拘。
趺(fū)足坐:盤腿而坐,佛教常見坐姿。
衲(nà):僧衣,用碎布補綴而成。
齋馀:用齋之后。
焦山為江蘇鎮江名山,多佛寺。此詩或為詩人游焦山時與僧人交游所作。詩中“清游入夢中”“佳約是當年”等句,暗示詩人與僧人早有交往,此次重訪,見其清修之態,故以詩贈之,記錄當下心境與對友人的感懷。
《焦山贈僧二首》通過兩組畫面,分別追憶與僧人的過往交游及描繪其日常清修,展現僧人高潔的修行境界與詩人對禪意生活的向往。詩風質樸自然,意象典型,是贈僧詩中情景交融的佳作。
群仙下蓬萊,酌我臨水居。
飛觥溫翠蓋,唾玉傾荷珠。
飄飄十里風,清香逼庭除。
明當登長路,云樹吾何如。
信宿昏禽語寂寥。護林心事莫辭遙。一枝聊與盡春韶。
別夢還依云采采,愁心直寄水迢迢。冷香從不折纖腰。
竹筒高架翠微巔,鑿石穿云自引泉。
乞火燒柴消溽暑,一杯清茗泡香櫞。
畫堂欄檻占韶光。端不負年芳。
依倚東風向曉,數行濃淡仙妝。
停杯醉折,多情多恨,冶艷真香。
只恐去為云雨,夢魂時惱襄王。
莫道予鄉鄙,斯文不稍孤。
清風憑調遣,寒硯自耕鋤。
橐筆家為客,傾情酒滿觚。
共期春浩蕩,碧雨漲鄱湖。
龍舟山下敞三雍,圣代師儒祀典崇。
地傍宮墻瞻肅穆,氣連城闕郁青蔥。
簫韶奏格瑤壇外,環佩群趨翠幄中。
向曉禮成齋禁罷,卿云猶自繞廂東。
云穰穰,麥穗黃,婆餅欲焦新麥香。今年麥熟不敢嘗,斗量車載傾囷倉,化作三軍馬上糧。
山中流水聲聒聒,春禽說雨春泥滑。誰為春禽語,莫報幽人明日雨。幽人明日欲上山,山頭雨足花斕斑。
提壺盧,樹頭勸酒聲相呼,勸人沽酒無處沽。太歲何年當在酉,敲門問漿還得酒。
田中黍穗處處黃,甕頭新綠家家有。田中水涓涓,布谷催種田,賊今在邑農在山。
但愿今年賊去早,春田處處無荒草。農夫呼婦出山來,深種春秧答飛鳥。
八萬四千毛竅里,
如來禪與祖師禪。
一回白汗俱通暢,
忌口更須三十年。
去年妻子對同歡,
今日秋陰客舍寒。
不是清光不相照,
照來孤影托誰看。
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渾無數。日日滄浪亭畔路。
西風林下,夕陽水際,獨自尋詩去。
可憐愁與閑俱赴。待把塵勞截愁住。
燈影幢幢天欲曙。閑中心事,忙中情味,并入西樓雨。
十月草木盡,孤松風蕭蕭。
托根大壑中,爭期干云霄。
羅岳鮮舊干,鐘山恣狂燒。
胡為深雪間,蒼然自高標。
本非舟楫具,無煩雨露澆。
造物信偶遺,誰能矜后凋。
放情規矩外,寢臥任逍遙。
非圖保天年,不材甘寂寥。
寧特顧者希,詬厲乃獨饒。
貞介乃其性,敢曰淩寒飆。
珍重匠石流,毋使斧斤勞。
云箋璀璨翰如飛,
剩載詩書使者歸。
共喜江頭新雨霽,
重臨舴艋又囊衣。
塵滿形容雪滿頭,
分無仙骨到瀛洲。
希夷更請旁人看,
曾急流中勇退不。
幽居結搆遠風塵,長愛青山老此身。
隱幾忘言真得道,閉門卻掃不逢人。
近湖鸛鶴來終日,繞屋棕篁青過鄰。
喚起林逋同載酒,六橋風月興猶新。
女史悲彤管,夫人罷錦軒。
卜塋占二室,行哭度千門。
秋日光能淡,寒川波自翻。
一朝成萬古,松柏暗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