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衡借廬山記偶成三首 其二
要為冷語豁心胸,
孰若相羊澗谷中。
試把遺編一開讀,
恍疑澗谷為鳴風。
要為冷語豁心胸,
孰若相羊澗谷中。
試把遺編一開讀,
恍疑澗谷為鳴風。
想要用清冷的話語來開闊心胸,哪里比得上在山澗溪谷中自在漫游?試著打開這本遺留的《廬山記》閱讀,恍惚間仿佛山澗溪谷正為我鳴起清風。
冷語:清冷、清淡的話語或文字,此處指平淡卻有深意的文字。
相羊:同“徜徉”,徘徊、漫游,形容悠閑自在的狀態。
遺編:指遺留的書籍,此處特指元衡所借的《廬山記》。
恍疑:仿佛覺得,形容閱讀時產生的聯想。
此詩為詩人向元衡借得《廬山記》后即興所作。當時詩人或因未能親訪廬山,轉而通過閱讀書籍彌補遺憾,借書中文字引發對廬山澗谷風光的想象,記錄下閱讀時的真切感受。
詩中通過“借書記—閱讀—聯想”的線索,將書籍文字與自然山水關聯,既表達對廬山風光的向往,也展現閱讀帶來的精神愉悅。語言質樸,意境靈動,體現詩人對自然與文字關系的獨特感悟。
冬中余雪在,墟上春流駛。
風日暢懷抱,山川多秀氣。
雕胡先晨炊,庖膾亦云至。
高情浪海岳,浮生寄天地。
君子外簪纓,埃塵良不啻。
所樂衡門中,陶然忘其貴。
隔河見桑柘,
藹藹黎陽川。
望望行漸遠,
孤峰沒云煙。
故人不可見,
河水復悠然。
賴有政聲遠,
時聞行路傳。
東南之美,生于會稽。
牛斗之氣,蓄于昆溪。
有瑤者玉,連城是齊。
有威者鳳,非梧不棲。
政理常多暇,方舟此溯洄。
吹笙虛洞荅,舉楫便風催。
山暗云猶辨,潭幽月稍來。
清谿無數曲,未盡莫先回。
今朝共游者,得性閑未歸。
已到仙人家,莫驚鷗鳥飛。
水深嚴子釣,松掛巢父衣。
云氣轉幽寂,溪流無是非。
名理未足羨,腥臊詎所希。
自惟負貞意,何歲當食薇。
高館臨澄陂,曠然蕩心目。
淡蕩動云天,玲瓏映墟曲。
鵲巢結空林,雉雊響幽谷。
應接無閑暇,徘徊以躑躅。
紆組上春堤,側弁倚喬木。
弦望忽已晦,后期洲應綠。
楚國有狂夫,茫然無心想。
散髪不冠帶,行歌南陌上。
孔丘與之言,仁義莫能獎。
未嘗肯問天,何事須擊壤。
復笑采薇人,胡為乃長往。
山寂寂兮無人,又蒼蒼兮多木。
群龍兮滿朝,君何為兮空谷。
文寡和兮思深,道難知兮行獨。
悅石上兮流泉,與松間兮草屋。
入云中兮養雞,上山頭兮抱犢。
神與棗兮如瓜,虎賣杏兮收谷。
愧不才兮妨賢,嫌既老兮貪祿。
誓解印兮相從,何詹尹兮何卜。
道心惟微,
厥用允塞。
德輝不泯,
而映邦國。
靜以有神,
動而作則。
九臯千里,
其聲不忒。
高流纏峻隅,城下緬丘墟。
決渠信浩蕩,潭島成江湖。
結宇依回渚,水中信可居。
三伏氣不蒸,四達暑自徂。
同人千里駕,鄰國五馬車。
月出共登舟,風生隨所如。
舉麾指極浦,欲極更盤紆。
繚繞各殊致,夜盡情有余。
遭亂意不開,即理還暫祛。
安得長晤語,使我憂更除。
煙靄夕微蒙,
幽灣賞未窮。
艤舟待初月,
褰幌招遠風。
鶴聲聒前浦,
漁火明暗叢。
東山云壑意,
不謂爾來同。
雞鳴出東邑,馬倦登南巒。落日見桑柘,翳然丘中寒。
鄰家多舊識,投暝來相看。且問春稅苦,兼陳行路難。
園場近陰壑,草木易凋殘。峰晴雪猶積,澗深冰已團。
浮名知何用,歲晏不成歡。置酒共君飲,當歌聊自寬。
田舍有老翁,垂白衡門里。有時農事閑,斗酒呼鄰里。
喧聒茅簷下,或坐或復起。短褐不為薄,園葵固足美。
動則長子孫,不曾向城市。五帝與三王,古來稱天子。
干戈將揖讓,畢竟何者是。得意茍為樂,野田安足鄙。且當放懷去,行行沒余齒。
粵在古昔,分官厥初。
刺邪矯枉,非賢勿居。
棱棱直指,烈烈方書。
蒼玉鳴珮,繡衣登車。
山中人兮欲歸
云冥冥兮雨霏霏
水驚波兮翠菅靡
白鷺忽兮翻飛
君不可兮褰衣
山萬重兮一云
混天地兮不分
樹晻曖兮氛氳
猿不見兮空聞
忽山西兮夕陽
見東臯兮遠村
平蕪綠兮千里
眇惆悵兮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