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懷四首 其二
鯤鵬翔萬里,鷦鷯在一枝。
大小各有適,進退豈無時。
胡為徇利祿,縈縈至死悲。
榮公行帶索,陶氏恒苦饑。
至性茍無累,貧賤復何辭。
歸去臥山中,斯人良可師。
鯤鵬翔萬里,鷦鷯在一枝。
大小各有適,進退豈無時。
胡為徇利祿,縈縈至死悲。
榮公行帶索,陶氏恒苦饑。
至性茍無累,貧賤復何辭。
歸去臥山中,斯人良可師。
鯤鵬能翱翔萬里長空,鷦鷯僅需占據一根樹枝。大小生物各得其所,進退時機自有安排。為何要為利祿所困,糾纏至死空留悲嘆?榮啟期腰間系著繩索生活,陶淵明常常忍受饑餓。若能保持本性不受牽累,又怎會推辭貧賤?不如歸臥深山之中,這樣的人實在值得效仿。
鯤鵬:出自《莊子·逍遙游》,北冥大魚化而為鵬,能摶扶搖直上九萬里,此處代指志向高遠的大物。
鷦鷯(jiāo liáo):一種小型鳥類,《莊子·逍遙游》有“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喻指需求微小的小物。
徇(xùn):通“殉”,為追求某種事物而舍棄其他。
縈縈(yíng yíng):糾纏、困擾的樣子。
榮公:指榮啟期,春秋時期隱士,《列子·天瑞》載其“鹿裘帶索,鼓琴而歌”,安貧樂道。
陶氏:指陶淵明,東晉詩人,一生淡泊名利,曾因“不為五斗米折腰”歸隱,常受饑寒仍堅守本性。
至性:指人的天然本性、真性情。
良可師:實在值得學習效仿。
此詩應為作者對世俗名利厭倦時所作。可能創作于個人遭遇挫折或目睹追名逐利亂象后,通過對比自然與歷史人物,借“述懷”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傳統士大夫受道家“自然無為”思想影響,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全詩以“大小各有適”為核心,批判逐利之悲,推崇堅守本性,借榮公、陶潛典故強化主題,最終以“歸去臥山中”收束,主旨鮮明,體現了安貧樂道的隱逸思想,在淡泊中蘊含對生命本真的深刻思考。
嬌兒攜手在征途,親老還須竹杖扶。共向山中逃海寇,卻從石上拜麻姑。難消濁世千回劫,誰寫流民一幅圖。剩有舊情能邁古,短檠閑讀未燒書。倉皇盡室避兵戈,破甑殘甌補澗阿。山稻緩開花蕊細,池塘獨釀雨聲多。荊榛遍地藏豺虎,魚鳥無由脫網羅。我自悲歌人自哭,不堪憑吊此關河。苦把艱危托短筇,茅檐綠倩密羅封。門前溪水澄雙璧,樹杪衡山露一峰。涼月半林驚宿鳥,深潭午夜吼潛龍。燈前忽聽妻兒語,明日廚中甑又空。危幕終非燕所棲,秋初風雨更凄迷。炊糜破釜多為礫,汲水深塘半是泥。鈍剪夜窗裁蠟炬,輕鹽古甕搗霜齏。詩心不共年華換,離亂生涯掩淚題。
荊卿匕首漸離筑,諸侯賓客一時哭。筑聲總為故人悲,下報知交擿不遲。白首相要在一死,縞冠相送未多時。生劫寧因燕太子,深讎多為樊于期。風雨蕭蕭生易水,一歌直與招魂似。吾家漸離應與俱,彼豎舞陽安用此。亦知此去事無成,爭奈田光一死輕。劍術雖工亦何益,丈夫原不為功名。
保綠軒前黃子嘉,非松非柏亦非花。故應喚作思人樹,數十年前閱我家。
不踏輕紅塵,扁舟寄此身。江湖雙短鬢,天地一閒人。換酒穿紅鯉,調羹芼紫莼。醉來歌一曲,流韻滿青蘋。
登高四望菊花開,黯黯離情天際來。云水十年同海寺,巾瓶此日向吳臺。吟依古驛江猿宿,力任瑤簽白馬回。頻病豈堪言遠別,況逢佳節益徘徊。
鳴笳發隴首,建節望河源。莫以邊功重,能令中國尊。名王應膜拜,渠帥會宵奔。早獻安邊議,歸來入薊門。
上封林處磴千盤,為訝高云礙竹冠。晴氣滿空還似雨,秋光未半忽生寒。客來石上占星聚,僧住巖前作鳥看。一榻偶然金磬側,誰將銀漢掛闌干。
萬古名泉地,諸賢合有堂。云龕藏舊影,水鑒發新光。國史千鈞筆,鄉評一瓣香。煩僧語游客,到此肅冠裳。
病久足尚弱,每唯杖是賴。舍杖無路處,雖痛亦一快。折木萌新枝,兀傲仍故態。蛛網破復補,亮不計成敗。胸中有坦途,豈畏洼石礙。去去山之巔,千里日孤曬。
江澤悲歌遍楚聲,美人遲暮悵孤生。九歌豈盡三閭曲,悒悒人心自不平。
扶老憑藜杖,風光任笑歌。今生能幾許,后世知如何。有酒聊供醉,栽花不用多。笑人閑計較,長為子孫魔。
覺海遙乘般若艫,褐衣常挈智光珠。不于塵界求三島,別有乾坤具一壺。河上丈人章句妙,華嚴居士性情孤。云蹤去住元無定,肯共遺民結社無。
鳧鶩迎船似有情,隨波故起綠粼粼。野花照水開無主,誰信春歸已兩旬。桑麻張王不知春,帝恐鶯花太斷魂。東岸紅霞西岸綠,卻將景色為平分。
匝地妖氛卷垢塵,十年猶懼說前因;門墻互對同天塹,骨肉相逢是路人。欲語性情憂禁錮,偶吟詞賦徹沉淪。桃源渺渺無尋處,辛苦劉郎莫問津。不肯低頭向草萊,也曾壇坫逞詩才。龍標自詡翻新調,鵬翮無由展壯懷。逝去年華催發白,重來襟抱為民開。應知言者原無罪,但冀甘棠夾道栽。
我客悵無依,君居欣在邇。清談夕散歸,獨臥松軒里。露香檻前桂,月色池上水。懷爾正沉沉,不知暮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