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庵寫經示眾十五舉 其八
止須撥草瞻風,
枉費撩蜂剔蠟。
白晝失卻金針,
夜來枕上一劄。
止須撥草瞻風,
枉費撩蜂剔蠟。
白晝失卻金針,
夜來枕上一劄。
只需撥開草叢觀察風向即可,徒勞地撩撥蜜蜂、剔除蜂蠟反而是白費力氣。白天丟失了關鍵的金針,夜晚卻在枕上被它刺了一下(突然領悟)。
撥草瞻風:禪宗用語,原指撥開草叢觀察風向,喻指直探事物本源,無需繁瑣修飾。
撩蜂剔蠟:撩撥蜜蜂、剔除蜂蠟,比喻因執著于表面細節而徒增干擾。
金針:佛教常以‘金針’比喻佛法或修行的核心方法,此處指關鍵的領悟。
一劄(zhá):刺一下,此處形容突然的警醒或頓悟。
此詩為明末高僧蕅益智旭(藕益大師)《長壽庵寫經示眾十五舉》組詩之一。長壽庵是其修行弘法之地,‘寫經示眾’為教化弟子之舉。詩中以日?,嵤掠鞫U理,或作于講經說法時,旨在破除弟子對形式、教條的執著,引導直悟佛法本質。
全詩以生活化的比喻揭示禪修真諦:修行無需刻意追求復雜形式,放下執著、回歸本心,真理自會在日常中顯現。語言通俗而哲理深刻,體現禪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
霜蟹豐兩螯,磊落登盤盂。亹亹倦咀嚼,繄我愁獨無。
子密封侯豈所宜,能高德義必無為。當時若縛還彭氏,率土何憂不自歸。
鷲峰何代落山隈,每到須清一世埃。嘆息俗緣常窘束,半年才得兩回來。
物意人同適,韶華酒共深。云山如媚我,花鳥亦知心。石鼎青霞氣,胡床碧樹陰。晚蟬鳴未穩,曳響過前林。
神霄年命大難知,頭白升天歲已遲。六詔烽煙環甲會,九游搖動散兵旗。禍成火井當天子,誤到文章貶國師。自起匡郎本無礙,過勞張許構鴻詞。
碧落高高云萬重,當時孤鶴去無蹤。不期陵谷遷朝市,今日遼東特地逢。
握手天涯話舉杯,河陽花色照徘徊。當年擊筑豪燕市,此夜鳴琴坐越臺。龍劍千秋牛斗合,羊裘萬里雪風回。雙鳧莫問王喬舄,爛漫恩光漢闕來。
額黃銷盡玉嬋娟,翠袖凝愁倚暮煙。舊日漢宮三十六,更無秋露泣銅仙。
別來滄海時多夢,此日吳江已采莼。許劍近無人可錄,典琴君比我猶貧。不謀秸豆知非計,相識菰蘆總未真。尚有蔡倫難乞食,天涯瓶缽早生塵。
野犢正忙犁曉雨,谷鶯才出管東風。
場屋推聲價,朝紳仰典型。朱衣老卿列,白首戀親庭。舟壑一朝失,泉臺萬古扃。音容宛在目,爭免凈飄零。
臘后春前別一般。梅花枯淡水仙寒。翠云裘著紫霞冠。仙品只今推第一,清香元不是人間。為君更試小龍團。
為政何門是化源,寬仁高下保安全。如嫌水德人多狎,拯溺宜將猛濟寬。
庭階脫葉靜,岌岌高井梧。雁聲排云去,歷歷心不孤。
將作乘槎去不還,便尋云海住三山。不知留得支機石,卻逐黃河到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