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二首 其一
西山行徹見羌廬,
碧玉棱棱奠一區。
南去北來頭白盡,
不知五老鬢斑無。
西山行徹見羌廬,
碧玉棱棱奠一區。
南去北來頭白盡,
不知五老鬢斑無。
從西山走到盡頭,終于見到了廬山;它如碧玉般棱角分明,穩穩地矗立在一方。我南北奔波,如今已滿頭白發,不知那五老峰是否也添了斑白的鬢發?
行徹:走到盡頭。
羌廬:或為“匡廬”之誤,廬山別稱,因傳說殷周時期匡俗兄弟結廬隱居于此得名。
棱棱:形容山巖挺拔、分明的樣子。
奠一區:穩固地占據一方地域。
五老:指廬山五老峰,五峰并列如五位老人,為廬山著名景觀。
此詩具體創作背景無明確記載,推測為詩人晚年游歷途中望廬山時所作。結合“南去北來頭白盡”,或反映其半生奔波、垂暮之際觸景生情的心境。
全詩以望廬山為線索,由山及人,將廬山的挺拔永恒與自身的衰老形成對照,含蓄傳遞了對人生易逝、自然恒常的哲思,語言平淡卻意蘊悠長。
地盡東南障海門,鄉關依舊幾生存。人民顧我無相識,財貨如泉各有樊。萬古山川同旦夕,百年榮落自乾坤。一從度此成衰老,回首何年聽夜猿。又是何年度此關,白鷴見我往來難。江流漁火風煙邈,去國還山天地寬。守道不教心膂易,待時真畏夕陽殘。謬膺師席終無二,俯仰乾坤指急湍。
指月拈花盡宛然,猶嫌相好未完全。如今更覺針神巧,軟似兜羅一樣綿。線縷針鋒總法身,如來早已鑒精勤。為披千佛題名記,屈指于郎第幾人。
眼里山川渺一毫,飄搖大塊失周遭。驚聞五竺飛孤鷲,慘見三蹻斷六鰲!塵劫重重添黑界,陸沈日日撼神皋。無量河畔洹沙數,人物于今有浪淘。
秋風素旐聽虞歌,月落空山叫夜烏。堂上白頭翻哭汝,膝前黃口已成孤?;暌澜凰A冷,腸斷蘇機血淚枯。寄語閨中髽髻婦,茹哀還慰八旬姑。
禹鑿門高競化龍,桃花浪暖百川通。圖南俱運云鵬翼,逐北誰收汗馬功。鎖鑰僅能防宿弊,權衡正好變文風。抱關碌碌真吾事,竊喜清朝取士公。
買來新兔不論錢,釣得鮮鱗細柳穿。野店渾頭更醇釅,一杯放手已醺然。
垂柳陰陰晝日長,野人無事自清涼。秪應冷笑黃塵里,為米癡兒有底忙。
艱哉觀瀾亭,所歷皆懸度。過此鳥道絕,從游慄相顧。途危景益佳,興發情無怖。身非鄴侯骨,暫作壁間步。強半蛇螾曳,有時猱玃騖。磴斷體欲縋,根蟠足稍駐。琮琤絲竹澗,爛漫琪玕樹。擘水石雙門,掛嶺玉三柱。卻望珠簾垂,銀潢屑煙霧。直下去無幾,邅回勞予溯。湍駛何潺潺,褰裳不可渡。長嘯向白云,茫茫蒼靄互。
坐上若有一點紅,斗筲之器成千鐘。坐上若無油木梳,烹龍庖鳳皆成虛。
江花勒早紅,煙樹搖新綠。送子上河梁,攜手出郊郭。江沫嚙春沙,悲風凄野竹。孤帆沒遠空,望斷江天目。朝辭芙蓉城,暮宿金焦麓。不見故鄉人,愴然故鄉月。
羅浮仙鳥聲瑯然,喚起春魂遍大千。大千頓現梅花國,要把梅花作紀年。
千古堂堂一孔明,尚咨幼宰訪州平。諸君應悉惓惓意,老子寧希赫赫聲。
布被冷徹骨,寒威入窗隙。曉起推紙窗,積雪當檐額。望遠登高臺,朔風人面刺。臺高雪亦高,攜屐破瓊璧。畫圖粉本寬,荒城玉帶窄。西南逼諸峰,峰峰立奇特。天半鋪凍云,云雪共顏色。想見飛瀑泉,洞口寒不擲。有梅植臺北,臨風發微香。尋芳迷仄徑,躑躅傍池塘。池小凝薄冰,玲瓏水一方。一拳起白鷺,驚散雙鴛鴦。同儕畏清冷,入室薄衣裳。幾硯炙猶凍,盆梅疏欲僵。終日苦袖手,遠道思不忘。相持一樽酒,與對明月床。
柴汝官哥各浪傳,摩娑秋色到龍泉。筵中宣德新磁在,笑殺何郎食萬錢。把贈雙珍破寂寥,龍團翻雪亂云飄。瑯琊舊著煎茶賦,已說宣窯勝定窯。
佳期無奈鎖嚴城,燈火窗扉望里明。難把玉人心事訴,監門不是古侯贏。池邊五嫂笑相呼,問要魚羹契也無。便信船中有桃葉,只因持楫是官奴。衛玠肌膚杜牧神,謝娘諸弟各清真??涎鼐G幘庖人例,人主當筵問主人。出沒狂蹤數日迷,傳訛新事惑深閨。三姨誤受君王謔,不道人間有達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