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太皇太后挽詞二首 其一
內治隆三世,
尊臨極九年。
神孫克負荷,
大業付安全。
有道華夷靖,
無心怨惡悛。
和熹盛東漢,
從此不稱賢。
內治隆三世,
尊臨極九年。
神孫克負荷,
大業付安全。
有道華夷靖,
無心怨惡悛。
和熹盛東漢,
從此不稱賢。
后宮治理使三代興盛,尊貴臨朝達九年之久。皇孫能夠承擔重任,宏大基業交付得安穩。治國有道使華夷安定,無心計讓怨惡者悔改。東漢和熹皇后雖稱盛,從此再不能獨擅賢名。
內治:指后宮及內廷的治理。
三世:可能指英宗、神宗、哲宗三代。
尊臨:指太皇太后以尊貴身份臨朝聽政。
神孫:指繼承大統的皇孫,此處指宋哲宗。
華夷:華夏與周邊少數民族,代指天下。
悛(quān):悔改,改邪歸正。
和熹:東漢和帝皇后鄧綏,謚號和熹,以賢德著稱,史載其臨朝稱制時天下安定。
此詩或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太皇太后高氏(宋英宗皇后、神宗之母)去世后。高氏在哲宗年幼時垂簾聽政九年(1085-1093),起用舊黨,罷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被時人譽為"女中堯舜"。挽詞即為此背景下對其生平功績的總結與悼念。
全詩以簡練筆觸概括太皇太后九年臨朝的治績,強調其對內穩定朝局、對外安撫華夷的賢能,更以東漢和熹皇后作比,突顯其超越歷史的賢德地位,是宋代宮廷挽詞中典型的頌德之作。
賢哉此媼相良人,所至俱稱德化醇。婦道雍雍銀鹿備,母儀抑抑彩衣新。避兵遠憶重城路,同穴全歸百歲身。日暮青山水嗚咽,諸孤哀慟徹秋旻。
百卉千花都綻后。浥露依風,翠影籠芳牖。杏臉桃腮勻著酒。青紅相映如攜手。一段簾絲風約透。妝點亭臺,表里俱清秀。幾度長堤頻矯首。青青顏色新如舊。
脩齡閬苑一仙翁,拜跪無妨豈是聾。松柏耐寒宜歲晚,池塘入夢泄春工。群趨摘尾渾行鷺,一見降心賦草蟲。莫謂田園動歸興,渭濱垂老尚三公。
一擲難如不顧人,豫章一屈匪躬臣。葛巾野服非君物,合著當年夷皓身。
分襟卌載喜重逢,互扳雙肩恍夢中。粗問萍身余慨惜,乍憐鶴發各怔忡。欷歔大劫筋骸在,呼笑少年肝膽雄。且把萬端拋度外,登樓共敘別來盅。
茅屋疏籬映短莎,窗前高樹夕陽多。白云不斷橋邊路,猶許幽人策杖過。
熱海氣蒸為喜雨,凍城寒結就愁陰。中心甚欲期真宰,教使人知造物心。
澄江波粼粼,弱柳枝裊裊。結廬在繁陰,隨時事漁釣。紫芝無續歌,陽春有馀調。縱浪煙波中,清風滿孤棹。
鳴雁征征,白露既零。猗嗟清兮,懷彼春冰。鳴雁嗥嗥,涼風飄飖。猗嗟孌兮,懷彼春宵。
紺趾霜毛亦太奇,亭亭孤立夕陽移。雞群欲挽難為色,鷗侶雖盟不并姿。琪樹寸紅分歷亂,碧潭雙玉照參差。知卿久擅南州譽,曾記開元李白詞。
細思量。歸來六六年光。已深諳、寒家滋味,酸咸苦辣同嘗。越耆慶、長予四載,計初度、五日重陽。花有長春,菊堪延壽,都云佳色晚才香。又疇料、神虧子舍,誤唱鳳求凰。只修得、童孫戲彩,媳女稱觴。到而今、卿雖邁矣,身材尚卜康彊。斷芳訊、蚤逾七七,耀齊彩、幸作雙雙。玉韞輝山,珠還合浦,猶能添個小兒郎。方可謂、補牢非晚,償我舊時羊。君須信、天申以福,俾壽而臧。
空潭一老丑,薙發便為僧。愿度恒沙眾,長明日月燈。
長年何曾在鄉國,心性由來好為客。只將生事寄江湖,利市何愁遠行役。燒錢釃酒曉祈風,逐侶悠悠西復東。浮家泛宅無牽掛,姓名不系官籍中。嵯峨大舶夾雙櫓,大婦能歌小婦舞。旗亭美酒日日沽,不識人間離別苦。長江兩岸娼樓多,千門萬戶恣經過。人生何如賈客樂,除卻風波奈若何。
繩愆共所職,下士出常情。茶譜羞充貢,醫方欲衛生。人間不久住,世外若為行。想溘埃風起,乘云掩上征。
故國棲遲去路難,園林此日又冬殘。天涯往事書難寄,客里新愁淚未乾。臘雪漸隨芳草變,東風猶笑布袍單。堤邊楊柳開青眼,肯傍梅花共歲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