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竇使君同恭法師詠高僧二首:釋僧肇
般若唯絕鑿,涅盤固無名。
先賢未始覺,之子唱希聲。
秦王嗟理詣,童壽揖詞清。
徽音聞廬岳,精難動中京。
適驗方袍里,奇才復挺生。
般若唯絕鑿,涅盤固無名。
先賢未始覺,之子唱希聲。
秦王嗟理詣,童壽揖詞清。
徽音聞廬岳,精難動中京。
適驗方袍里,奇才復挺生。
般若智慧只能靠領悟,無法用言語鑿通;涅槃境界本就難以用名稱來界定。前代賢達未曾覺悟,而這位高僧卻能發出稀世之音。秦王贊嘆他義理精妙,鳩摩羅什也敬服他言辭清通。他的美名遠播廬岳,精妙的論辯震動京城。由此驗證,僧袍之下,又有奇才脫穎而出。
般若:佛教用語,指智慧。絕鑿:不能用言語鑿通,強調難以言說。
涅盤:佛教修行所達到的最高境界。無名:難以用名稱來界定。
之子:這個人,指釋僧肇。希聲:出自《老子》“大音希聲”,這里指稀世之音。
秦王:指后秦君主姚興。嗟:贊嘆。理詣:義理精妙。
童壽:鳩摩羅什的別名。揖:敬服。
徽音:美譽。廬岳:廬山。
精難:精妙的論辯。中京:指長安。
方袍:僧袍,代指僧人。
此詩是詩人奉和竇使君與恭法師一同詠贊高僧釋僧肇之作。釋僧肇是東晉時期著名的佛教高僧,對佛教般若學有深入研究和獨特見解。當時佛教在中原地區廣泛傳播,后秦統治者姚興大力支持佛教發展,譯經活動盛行。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通過此詩贊美釋僧肇的佛學造詣。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釋僧肇的佛學成就。其特點是用典貼切,從多個角度展現高僧形象。在文學史上,它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盛行的情況,對研究佛教文學有一定價值。
正逢兵亂地,況是歲窮時。天運終無息,人心本自危。憂疑紛并集,筋力頓成衰。千載商山隱,悠然獲我思。
南薰阜物華,南獠儼庭寔。野味散芳芬,海殽參茂密。胸篆飛瑞煙,蠙珠媚炎日。掩嫭籠白鷴,鹽章悶鸂鶒。歸化服維新,皇朝重玄質。筮辰貢龍顏,表子躬逢地吉。
大勇非由血氣充,性情義命本來公。至剛至直純天道,逆理其間何所容。
總角都鰲頭,老生甘服膺。白首參豹尾,后出夸先登。東流看到海,北風忽成冰。茫茫落檐花,窮巷猶短檠。
吾家五兄弟,僂指恰三人。骨肉生兼死,光陰秋復春。家山千日酒,宦海百年身。幾度思先壟,寒風淚灑巾。
罡風真撼孤根,飄零休悵春花早。寒鴉偎影,哀蟬留蛻,這般嚴峭。玉露凋傷,絳云吹散,美人天杪。忍重提舊事,星榆宿柳,最高處,神仙到。記否東皇矜寵,遍亭皋、清陰環繞。是何壞劫,秋聲才賦,冬心難抱。作踐由他,蕭條至此,閒愁多少。剩枝頭碩果,憑天扶護,待陰霾埽。
冷不遷官似子云,但知謀道不謀身。文高書局恩華舊,秩改朝班慶自新。此去功名應自致,從來力命固相因。榮涂萬里通無礙,峻陟行看奉帝綸。
東面云山有草堂,下臨池水即滄浪。草侵古道莓苔滑,花壓頹垣薜荔香。每訪所親皆異物,始驚為客久殊鄉。仲容兄弟賢相映,更為吾宗足感傷。
好去尋詩客,聊同捧檄人。云屏高嶺外,雪瀑大江濱。水驛魚成市,山衙虎作鄰。琵琶亭畔月,一曲夜誰親。
妾本良家女,嫁為蕩子妻。蕩子遠從軍,戍北又征西。井梧葉黃秋露白,絡緯悲啼玉階側。家家刀尺動寒衣,妾守空房閒不得。自開故篋為檢尋,含情和淚搗秋砧。愿將有限平生力,碎爾天涯鐵石心。涼風凄凄月皎皎,千聲萬聲天未曉。作勞無意數更深,獨有殘燈照人老。
中夜正無寐,何處櫓聲來。河聲不堪強聒,更聽雁聲哀。月色依依偏照,霜氣蕭蕭漸緊,何似解離懷。明發吾無策,惟有快銜杯。過重陽,都未見,菊花開。遙知數叢籬下,破蕊映書齋。三十六陂煙水,二十四橋風月,天遣幾時回。傳語閑鷗鷺,相望莫驚猜。
云幢鳳舞,下天風、吹落輪袍仙曲。阿母人間今百歲,兩鬢猶含秋綠。萍小乾坤,九看日月,不用長生箓。一封天上,鼎來五色花軸。須信壽老難侔,世間無價,空有明珠千斛。此夕蘭堂風露好,雅稱飛觴支屬。十樣宮眉,兩行紅袖,燒燭圍香玉。不妨沉醉,共拚月上華屋。
山民為生最易足,一身生計資山木。負薪入市得百錢,歸守妻兒烹斗粟。山林未盡終不憂,衣食自足他無欲。人生誰使愛功名,萬慮千思撓心腹。
世道從卮漏,人情只管窺。年華多涉歷,變故益新奇。莫憚顛危地,曾逢全盛時。海翁機已息,應是白鷗知。
孤隨不尊士,幽谷多豪英。三山亦隱者,韜晦忘其名。勝跡美山水,妙思神甲兵。精誠諒斯在,對越儼如生。木石森騶伏,云煙拂旆旌。雨旸祈響應,龍鳳敕碑銘。清泚符神潔,香芹契德馨。三山耀神德,萬歲翊唐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