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荊國王公
浩蕩經綸志已行,北山歸老思冥冥。可妨渡水穿云客,拄杖芒鞋到戶庭。
博辯舊聞輕孟子,談經早不愧楊雄。惠能伎倆元無有,還許從容廣座中。
苦嫌榮祿早收身,歸與漁樵共隱淪。白下門西山迤邐,興來長是岸烏巾。
浩蕩經綸志已行,北山歸老思冥冥。可妨渡水穿云客,拄杖芒鞋到戶庭。
博辯舊聞輕孟子,談經早不愧楊雄。惠能伎倆元無有,還許從容廣座中。
苦嫌榮祿早收身,歸與漁樵共隱淪。白下門西山迤邐,興來長是岸烏巾。
王安石宏大的治國謀略已經施行,退隱到北山養老,心思深沉幽遠。不妨礙那渡水穿云的訪客,拄著拐杖、穿著草鞋來到他的庭院。他博學善辯,從前就輕視孟子,講解經書早就不遜色于楊雄。他沒有惠能那樣的機巧手段,卻能在眾人面前從容自若。他厭惡榮華富貴早早抽身,回去與漁樵一同隱居。在白下門西邊山巒連綿,興致來了常常戴著頭巾漫步。
浩蕩經綸:宏大的治國謀略。
北山:王安石晚年隱居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又稱北山。
冥冥:深沉幽遠的樣子。
可妨:不妨礙。
芒鞋:草鞋。
博辯:博學善辯。
輕孟子:王安石曾著《三經新義》,對傳統經義有新解,有人認為他輕視孟子。
楊雄:西漢學者、文學家,以解經著稱。
惠能:唐代禪宗六祖,以機鋒辯才聞名。
伎倆:機巧手段。
榮祿:榮華富貴。
隱淪:隱居。
白下門:南京城門名。
迤邐:連綿不斷。
岸烏巾:掀起頭巾,形容自在的樣子。
王安石曾在宋神宗時推行變法,后變法受挫,退居江寧。這首詩可能是作者在王安石晚年隱居時去拜訪他后所作,當時王安石已遠離政治,專心于學術和隱居生活。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王安石的才學和他急流勇退的人生選擇。其特點是通過用典和對環境的描寫展現人物形象。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從側面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和人們對他的評價。
君言對月宜臨水,無水真成負此樓。鷗榭濠堂無見處,還如落月在心頭。
少年自喜良堪笑,老閱滄桑卻自哀。郁郁一生懷未展,滔滔舉世意全灰。偶尋斷夢閑情在,試檢殘編舊恨來。莫信寄愁有天上,人間何處遣愁回。
刺天汝亦厭群飛,賃廡春申即是歸。焉用關心看朝報,娛人正有乳嬰肥。
風穿月透海藏樓,坐近蟲聲已似秋。流水斗龍潮乍過,停云顧兔雨旋收。微行士女應忘反,縞夜園林信壯游。可惜舊情衰謝了,祇堪偃臥看牽牛。
賢者當辟世,其次乃辟地。故山雖見招,居之殊不易。看君展此圖,中有經天淚。終年不下榻,神往屬天際。別來值翻覆,未死幸相視。當時謂必爾,果爾豈足異。吾儕即山鬼,能知一歲事。相攜山之阿,風雨娛晝晦。
性情挾禮義,勃然在一發。百世猶興起,壯哉此賢匹。君臣與夫婦,同盡意何決。似含厭世旨,棄濁自成潔。知君百戰馀,視死遠勝活。功名出至哀,垂老郁勁烈。茍非斷脰舉,殊負一腔血。平生信詩書,助汝舍生熱。中原今何世,誰復識名節?綱常既淪喪,廉恥遂澌滅。聞風獨酸鼻,感動為悽絕。低回誦遺篇,夢魂逐豪杰。
人間久矣知音絕,燈下誰來聽履霜?滅火罷琴真解事,不須魑魅更爭光。
遣詞掩抑《瘞琴銘》,下筆沉吟資福經。畢竟乞靈文字好,生天成佛總無靈。
空將目力送歸鴻,意氣頹然一禿翁。辟世猶能作重九,污人終自厭西風。無山易敗登高興,得酒聊忘失路窮。霜菊名園堪徙倚,未妨同戀夕陽紅。
金陵往來二十年,夢落復成橋水邊。疏林叢竹隔水看,蔣山如屏當我前。此園未成先造意,剪取溪水收云煙。縛茅編籬極慘淡,口不能道心謂然。眼前風景人未覺,引子入勝中有天。來游何止千百輩,誰者領略真蕭閑。我去復來如燕子,濠堂無處尋巢痕。喜君久為此園主,收拾世事歸詩篇。豈知興亡一彈指,故國安在園空存。君雖未歸歸亦得,但恐百感傷心魂。圖成哀歌予和汝,默數舊恨毋多言。
帥師次蒼梧,未及酌冰井。嘗自比漫郎,戎旃亦踰嶺。君作漫泉亭,心若隱之冷。相看真逸民,刻詩娛晚景。
紙城而鐵人,壯哉劉防禦!赤溪考銅鼓,作書表其墓。邪說方彌天,勢若蚩尤霧。子書豈《春秋》,欲使亂賊懼。
安節義不屈,自稱王堅子。戰死非徒忠,孝者亦視此。石公與金叟,吊古郁微旨。名教既掃地,背義何所恥。
入城南向覓龍蟠,尾脊騰空最耐看。橋到復成波盡闊,堂窺賞寂地饒寒。幾時少壯憑回首,一局興亡付倚闌。苦道名園無俗味,滿墻舊句作悲酸。
幾生修到想居諸,換骨奇方政賴渠。何似愛梅劍南老,勸人祇讀晦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