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園
斜照明明射竹籬,桑陰翳翳麥蛾飛。蕭條一徑無來轍,時見羸牛引犢歸。
曲渚回塘孰與期,杖藜終日自忘歸。隔林彷佛聞機杼,應有人家在翠微。
云峰缺處支筇立,溪溜聲中弄扇行。習習南風吹百草,幽香知有蕙蘭生。
斜照明明射竹籬,桑陰翳翳麥蛾飛。蕭條一徑無來轍,時見羸牛引犢歸。
曲渚回塘孰與期,杖藜終日自忘歸。隔林彷佛聞機杼,應有人家在翠微。
云峰缺處支筇立,溪溜聲中弄扇行。習習南風吹百草,幽香知有蕙蘭生。
夕陽明亮地照著竹籬,桑樹樹蔭濃密,麥蛾飛舞。一條小路寂靜無人,不時能看到瘦弱的老牛帶著小牛歸來。曲折的水洲和回環的池塘,與誰相約同游呢?我拄著藜杖整日流連忘返。隔著樹林仿佛能聽到織布機的聲音,想必在青山深處有人家。我在云峰缺口處拄著竹杖站立,在溪流聲中搖著扇子前行。和暖的南風吹拂著百草,從那清幽的香氣中知道有蕙蘭生長。
翳翳:形容樹蔭濃密。
羸牛:瘦弱的牛。
犢:小牛。
曲渚:曲折的水洲。
回塘:回環的池塘。
杖藜:拄著藜杖。
翠微:指青山。
支筇:拄著竹杖。
溪溜:溪流。
習習:形容風輕輕地吹。
蕙蘭:一種香草。
具體創作背景不詳,但從詩的內容可推測,詩人可能是在游歷鄉村時,被鄉村的自然風光和寧靜生活所吸引,從而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描繪了鄉村田園的美麗風光和寧靜生活,主旨是表達對鄉村生活的喜愛。其特點是意境清幽,語言自然。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古代文人對鄉村自然的關注和贊美。
無限楚山青,寫黛痕、扁舟江上迎汝。雙影并篷窗,宵來夢、猶繞舊湖煙雨。鷗程幾曲,垂楊都是牽情樹。錦弦倚暮。應妒煞黃陵,恁般孤度。詞人占盡風流,任邀月蘭皋,留云蘅浦。三十六鴛鴦,停橈近、剛覷小蓮嬌舞。瀟痕皺碧,夢回長記歸舟句。劇憐絹素。空淚染塍花,春歸何處。
秦人惟識秦中水,長想吳江與蜀江。今日嘉川驛樓下,可憐如練繞明窗。千里嘉陵江水聲,何年重繞此江行。只應添得清宵夢,時見滿江流月明。
今朝四月十五,已見炎炎酷暑。只宜搖扇飲水,豈可譚今引古。卻請九仙長老,傾些清涼法雨。眾中釘觜禪和,便好出來進步。問教口似磉盤,始信長老難做。親長老,自照顧,發機須是千鈞弩。
離離禾黍已難言,空覓楓林與菜園。瓦屋半間非辱井,經幢兩個即升元。
夢入瑤天半化云。翠禽無賴伴啼昏。為誰風露見行裙。寶幄微開遲夜舞,金鈴不動定春魂。隔花初散綺羅人。
云岫庵頭掛缽囊,旃檀一瓣自馨香。建隆消息天然別,妙總流通筆放光。南嶺梅花空自得,西湖漚鳥宛相望。師如水凈吾如月,照入清泠知有方。
采閣閉朝寒,妝成擬問安。忽聞春雪下,喚婢卷簾看。
慧林投老入紅塵,俯仰三年成跺權。自笑欲歸歸未得,時時送客出都城。
鳩杖先生旨趣深,探直搜隱事幽尋。頂頭有眼誰能識,心鑒無塵物莫侵。洞里煙霞人不老,水邊花木自成陰。乞師金鼎丹爐火,為慰平生覺道心。
燈火當年記馬行,一時人物玩垂裳。舊游亂后半蕪沒,新貴邇來多罪亡。我有塤篪相應和,君同蘭玉競芬芳。高文已見含元賦,不用研思古戰場。
教外單傳佛祖機,本來無悟亦無迷。浮云散盡青天在,日出東方夜落西。
一片瑤臺罨暮云。鏡波紅澀玉塵昏。九光枝畔畫仙裙。彩扇半遮秦女面,珠珰新返洛妃魂。不分明處更撩人。
暗花陰。恁幽苔繡遍,涼襲水晶簪。收雨云閑,偎煙月懶,琴罷愰沈沈。翠楊外、誰家倚笛,引愁緒、啼斷繞板禽。悄感流光,畫窗低處,銀漢斜臨。回首液池天遠,甚悤悤粉墜,苦結蓮心。風露飄衣,星辰插鬢,歸夢重費追尋。忍拋輕紈舊笥,記當時、曾染麝香金。只怕墻蕉卷愁,又報秋深。
日子來訪我,話舊樂復樂。中年情義深,一別輒作惡。子我皆客居,浮萍嘆流落。傷心縮地術,倒指賞月約。雞黍喜有期,書久懶不作。是時困著愚,處處熬膏鑊。而子金石軀,坐受貧鬼縛。傳聞數日來,臥病清風閣。況子賢主人,苓朮富裝橐。子亦屢折肱,忍不急呼藥。大患緣有身,此理直糟粕。要令文殊師,欲扣維摩諾。人生馀幾許,何事紛六鑿。殷勤今夜月,為我照寂寞。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散日,碧澗長流。山云當幕,夜月為鉤。臥藤蘿下,塊石枕頭。饑餐混飲渾無事,自在溈山水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