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古十七首 其十二
古人一莫,切忌啖啄。
臨濟權寄庫,德山頓蕭索。
截斷佛祖機關,顯出頂門一著。
子細審思量,分明欠一著。
且道欠那一著?
古人一莫,切忌啖啄。
臨濟權寄庫,德山頓蕭索。
截斷佛祖機關,顯出頂門一著。
子細審思量,分明欠一著。
且道欠那一著?
古人的一種靜默(或舉措),切不可執著貪求。臨濟宗的權宜之法暫且收存,德山宗的峻烈宗風頓時冷落。斬斷佛祖的機巧法門,顯露出頂門的關鍵領悟。仔細審察思量,分明還差關鍵一步。且說究竟缺哪一步?
啖啄:原指鳥雀啄食,此處比喻對佛法機鋒的執著貪求。
臨濟:指臨濟宗,禪宗五家之一,以機鋒峻烈、棒喝凌厲著稱。
德山:指德山宣鑒禪師,唐代禪宗高僧,以“德山棒”聞名,主張破除文字執著。
頂門一著:頂門,頭頂,比喻最關鍵處;一著,指關鍵的一步或舉措,此處指直契本心的領悟。
欠一著:禪宗常用語,指看似接近實相,仍有未究竟之處。
此詩為禪宗“頌古”體裁,流行于宋元禪林,旨在通過詩歌闡釋古代禪宗公案。《頌古十七首》當為一組點評禪宗公案的組詩,其十二或針對某則古人機鋒公案而作,反映宋代禪宗興盛背景下,禪僧以詩體總結、開示禪法的創作傳統。
全詩圍繞“破除執著”展開,借臨濟、德山宗門風格的變化,指出參禪不可拘泥于機鋒形式,需截斷文字機關、直顯本心;末句“欠一著”的反問,更將禪意推向“不可說”的圓融之境,體現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核心思想。
海上潮生書畫船,秋風此別遂三年。青山近郭容君客,綠水小橋人采蓮。笑我閒居隨造物,看君高步似神仙。江東故舊還相問,白雪新來欲滿顛。
雨花朝獨上,寒望盡皇州。獵獵海風至,冥冥江霧流。樓臺開秘苑,城郭枕高丘。今古浮云色,長歌寄此游。
上方借榻動經春,道義交情久更親。滌器每憐司馬病,卓錐不厭仰山貧。茶煙隔座論文夜,花雨沾筵聽法晨。一自天香通鼻觀,六根無處著纖塵。
閒看浮云白,臨風清且涼。煙林含紫翠,霜菊閒青黃。遠浦沈孤鶩,荒郊宿野航。心空隨地靜,木石自相忘。
塵所不肯修行,個個貪歡聚。轉轉戀榮華,怎肯將心悟。直待陰公教來取。便急與相隨去。早被兒孫送歸土。金玉誰為主。
兜羅軟似綿,移種到人天。妙相終成果,清香不讓蓮。交枝疑合掌,屈指欲為拳。肯向車中擲,留將供法筵。
龜坼溝塍草壓堤。三農終日望云霓。一番甘雨報佳時。聞道醉鄉新占斷,更開詩社互排巇。此時空恨隔云泥。
清川映白石,游魚止復行。共有臨淵羨,能無結網情。
一樹靈椿大十圍,秋風回首嘆人非。繁陰翠匝行歌地,不忍重看舊舞衣。
饟事十年當結局,襟期千古舉同牢。
玉笛飛空過洞庭,西山不改舊時青。短長橋下風雨夜,知是老龍來聽經。
半遭鋒鏑半逃生,一處烽煙處處驚。聽得民間猶笑語,催科且喜一時停。
四鄰競豐屋,我獨好卑室。窈窕高臺中,時聞撫新瑟。狂飆動地起,拔木乃非一。相顧始知悲,中心憂且慄。蚩蚩命子弟,恨不居高秩。日入賓從歸,清晨冠蓋出。中庭有奇樹,榮早衰復疾。此道猶不知,微言安可述。
玉立湘西第一州,丹梯小為岳云留。東風城郭人行樂,春日旌旗公出游。便趁綈香摩碧漢,莫嫌繡影涴清流。兩君相見衣冠好,記取兒孫好話頭。
寂寂雙峰映澗流,重來托宿敞云樓。窗涵虛白三更月,簾捲空青一色秋。頗有高情酬勝賞,可無奇句入冥搜。天風開遍巖前桂,誰為烝香寄澹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