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五十一首 其二十三
衲僧家,不著佛求,不著法求。
然雖如是,在佗煙焰里,爭敢不低頭。
衲僧家,不著佛求,不著法求。
然雖如是,在佗煙焰里,爭敢不低頭。
出家人,不向佛尋求,不向法尋求。雖然如此,但處在它的威勢之下,怎敢不低頭。
衲僧家:指出家人。
著:執著、追求。
佗:同“他”。
煙焰:這里可理解為某種強大的力量、威勢。
偈頌通常是禪宗用來表達佛法義理的一種形式。此偈可能創作于禪宗修行氛圍濃厚的時期,當時修行者對于佛法的理解和實踐有不同的觀點和方式,作者通過此偈表達修行中面對現實與理想的思考。
這首偈頌主旨在于探討修行者在追求佛法過程中的現實困境。其特點是語言質樸卻蘊含深意。在文學史上,它是禪宗偈頌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當時禪宗修行者的思想和精神狀態。
宮裝騕裊錦障泥,百兩氈車一字齊。夜宿巖前覓泉水,林中還有子規啼。
吳會年來酒價高,此生無計樂陶陶。曲車誤認明公馬,歸路流涎濕缊袍。
年苦志不求奇。公尋者希。夷猛悟笑微微。華枉用機。予偃,嬰肥。宮祥瑞圍。傳心印謹相依。靈神自飛。
寒氣乍凝空有露,秋風不動水無波。
菱歌云外起。看亭亭翠蓋,影搖一水。鬧紅深處,三兩槳聲碎。晚來風細細。休教辜負清氣。漫立回塘,倚婆娑岸柳,香冷暮煙里。懶問潛波錦鯉。鮫館沉沉,素札何從寄。夢邊呼酒,高臥露房底。夜闌人已醉。蒼茫古恨誰會。叩遍船舷,喚當年俊友,重把倦懷理。
知一先生胸如日,直從造化窺靈根。加纊不憂身且去,方憂吾道蓁其門。校勘理氣授冢嗣,雙瞑浩浩歸九原。茲念固已達渾沌,下通萬億剖籬藩。匪修匪證匪克悟,紛紛離析愧支言。冢嗣孝廉真大孝,號天踴地晝為昏。先生有神應注矚,綿綿道脈繩繩孫。張君孝親孝以道,理氣不裂孔顏存。我學憒憒賴發覺,他年寸地夜可暾。
夏雨春風窮管仲,停云榮木老淵明。斷紅池館無人到,猶有黃鸝一兩聲。
一年寒暑又逡巡,慚愧無才卻奉宸。星鳳北來初識面,松楸南望獨傷神。同朝謾托衣冠后,鄰縣遙聞道里均。濁酒易銷情莫盡,畫船秋水看離人。
雁書不到祝融峰,悵望蒼梧駐六龍。尚欲暮年專一壑,白云深處寄行蹤。
靈龍夜吠千年木,丹鼎光騰九轉砂。鶴馭云軿竟何許,巖前老盡碧桃花。
貞元法曲被宮懸,絳?蓮冠待管弦。惟有宋家兄弟別,各簪彤筆御簾前。
謝公洗屐水平池,笑傲東山望一時。究竟后人能尚友,驛名懷謝著深思。
何處登臨散客愁,千墩浦上聽漁謳。清明落盡梨花雪,能得春風幾日游。烈塘墳上樹如云,一掃東風十五春。不信令威歸不得,竟移華表屬他人。一徑落花春晝靜,四鄰嘉樹綠陰繁。兒曹忘卻懷鄉意,浪說春風似故園。白發蕭蕭客未歸,凄風緊雨禁煙時。青苔白骨尋常事,堪笑田文為客悲。
自夏經秋百日晴,更兼無處不戈兵。千疇萬畝乾枯盡,留得衰荷聽雨聲。
高臺日暮咽秋蟬,柳發蕭疏漸化煙。松本頹如龍欲蛻,藤箯迅與鳥爭先。天荒孤睨斜陽外,石老冥思太古前。極目海山看雁去,欲從老衲辦行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