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三月十七日室人生日有感二首 其二
偕老剛符百十齡,相期白首影隨形。
無端骨肉分三地,遙比河梁隔兩星。
蓮子房深空見薏,桃花浪急易飄萍。
遙知手握牟尼串,猶念金剛般若經。
偕老剛符百十齡,相期白首影隨形。
無端骨肉分三地,遙比河梁隔兩星。
蓮子房深空見薏,桃花浪急易飄萍。
遙知手握牟尼串,猶念金剛般若經。
本應攜手相伴百年,相約白頭,形影不離。卻無端讓骨肉分散在三地,就像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般遙遙相隔。蓮蓬中空,只能見到蓮子心,桃花盛開時水流湍急,浮萍容易被沖走。我遙想你手握牟尼串,還在念著《金剛般若經》。
偕老:夫妻共同生活到老。百十齡:百年。
河梁:橋梁,常指代送別之地,這里比喻骨肉分離如銀河相隔。
蓮子房:蓮蓬。薏:蓮子心,諧音“憶”。
桃花浪:即桃花汛,指春汛。
牟尼串:佛珠。
金剛般若經:佛教經典。
“辛丑”表明創作時間。從詩中“無端骨肉分三地”推測,當時可能社會動蕩不安,使得家庭骨肉分散,詩人在妻子生日時,因無法相聚而有感創作此詩,抒發內心的傷感與思念。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妻子的思念和骨肉分離的悲嘆。其特點是情感真摯,善用意象和表現手法。在文學史上雖不一定有廣泛影響,但能體現當時文人在社會動蕩下的情感狀態。
碧綠丹黃,偷花俊眼天生就。伯勞何處,更解避、艷裝紅袖。款款池心輕點,水面添微皺。蓮葉底、乍無還有。引纖手。便待與、風流蛺蝶,都當作、花兒繡。香囊詩袋,盡施展、聰明手。繡到疊飛雙逐,羞澀停良久。金針上、一線春情透。
傳家何用富金籯,教子何如只一經。慶歷科名今已繼,更教來葉嗣前馨。
迢迢訪舊聚星樓,一路名花共載游。攜手定軍山色里,青衫紅袖兩風流。頰上毫添顧虎頭,主人畫法擅西歐。多情貌我東山妓,一笑拈花鏡影浮。小星墜后冷衾裯,鸚鵡琵琶觸物愁。故遣秋娘唱金縷,借君酒勸解君憂。
陶公愛重九,此日向東籬。好是登高節,歡聞墮地時。黃花知益壽,綠鬢恐成絲。不惑君能否,方強學未遲。春秋佳日多,重九亦清和。令節頻生汝,華年奈去何。綠尊知滿飲,烏帽定狂歌。未得曾相識,遙憐在薜蘿。
胡子青云器,意氣激青云。手執萬言策,行于萬乘君。
名園壯觀還前日,禊事追游可后時。試問繡筵張綠野,何如詩客到昆池。綺羅香外鶯偷眼,花柳稀間鳥哢兒。定許此民同此樂,春城無處不嬉嬉。風流羊杜不勞追,況復輕裘緩帶時。醉倒莫孤桃李月,詔歸恐便鳳凰池。政傳西蜀中和頌,筆跨東京大小兒。我亦抄詩支郡去,公馀吟玩取娛嬉。
君行不是請長纓,舊制藩封事有名。此地先朝曾版籍,于今王上共升平。九天雨露來恩命,萬里江山擁使旌。年少允宜投筆早,休教臨祖動離情。
不惜千金軀,奉郎一夕歡。歡了三更去,妾夢三更長。
細雨斜風綠滿郊,春風初度杏花梢。銜泥自向朱門去,不管茅檐有故巢。
關西出將。關東出相。
郡有宣公集,焚香手自翻。要酬民所望,須踐祖之言。牛豈嫌途坦,魚那厭水渾。不將漁廢牧,亦足報君恩。
瀛海仙游擁翠軒,可憐夢斷已無言。三年飽歷今生苦,千古難明此日冤。夜壑移舟空自恨,煖田生玉共誰論。凄涼一掬傷心淚,不及狂歌對鼓盆。
一例沙場死,將軍氣獨豪。死猶懷印綬,危不放腰刀。授命真無忝,當官更不撓。千秋留碧血,應共斗門高。
幽懷聊自適,疏性懶相過。塵事偏宜少,詩篇不厭多。三人花下酒,一曲醉時歌。此外非吾事,陶陶奈樂何。
落日舟舤泊晚晴,酒簾茅屋小村清。客途南去三千里,鄉土今來第一程。野廟鼓鐘驚夢寐,秋江星斗動虛明。西風轉盼情無限,行役勞勞恨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