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
猗蘭恩寵歇,昭陽幸御稀。
朝辭漢闕去,夕見胡塵飛。
寄信秦樓下,因書秋雁歸。
猗蘭恩寵歇,昭陽幸御稀。
朝辭漢闕去,夕見胡塵飛。
寄信秦樓下,因書秋雁歸。
像漢武帝時的鉤弋夫人一樣,曾經的恩寵已經停歇;如同漢成帝時的趙飛燕在昭陽殿,受寵幸侍奉君王的機會也稀少了。早上離開漢朝的宮殿遠去,傍晚就看到胡地的塵土飛揚。托秋雁把信寄到秦樓之下。
猗蘭:漢武帝鉤弋夫人居猗蘭殿,這里借指曾受寵的后妃。
昭陽: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居住的宮殿,代指受寵之地。幸御:得到皇帝的寵幸侍奉。
漢闕:漢朝的宮殿。
胡塵:胡地的塵土,代指胡地。
秦樓:泛指女子居住的地方。
王昭君是歷史上著名的和親女子,漢元帝時被選入宮,因未賄賂畫師而不得見元帝,后自請出塞和親。此詩創作應是基于王昭君這一歷史事件,作者可能是借王昭君的故事抒發對女子命運的感慨。
這首詩以王昭君的經歷為主題,主旨是展現她命運的轉折和內心的哀怨。其特點是通過鮮明的對比和典型的意象營造意境。在文學史上,它豐富了以王昭君為題材的詩歌創作,從情感表達和藝術手法上為后人提供了借鑒。
雙陸智人戲,園碁出專能。(“園”,伯三六五六卷作“圍”。)
解時終不惡,(“時”,斯三三九三卷作“事”。)久后與仙通。
眾芳凋落后,特地遇陽和。
一一開雖晚,重重得亦多。
畧無幽鳥語,時有凍蜂過。
日暮寒階畔,輕紅拂淺莎。
天意兆升平,忠良自間生。二年移四鎮,一夜破重城。
白刃來臨敵,青油引出京。指途諳老馬,望海哂長鯨。
國用鞭頭筭,軍機帳下萌。王師初戮力,賊將首推誠。
鼎鼐傳家世,藩隅易弟兄。風云將氣合,才命與時幷。
咳唾收齊土,瘡痍肓蔡甿。指?從上策,談笑賴高情。
發號方回踵,歸農務散兵。紫微才近侍,彤矢又專征。
曲直須繩準,幽深藉鏡明。曉江流汗漫,秋華聳崢嶸。
士勇思陳力,兒啼畏道名。文王開卦兆,武帝下星精。
遠寄恩彌厚,深欺敵不勍。儉風敦制度,和氣茂逢迎。
畫障朱軒設,蠻刀粉壁橫。木魚連??動,金獸齒環獰。
舞席宮鬃出,賓盤海饌盈。繡蹄紅毬臥,花領紫絳縈。
鹓鷺初移府,熊羆夜烈營。(“烈”,嚴疑當作“列”。)
濟河無反顧,當陣必前行。野迥朱旗卜,霜干翠幕輕。
角吹寒日色,槍揭暑雷聲。寧越身猶賤,馮煖膽未呈。
貴門心強跡,賢路力何爭。閟手從拋劒,愁腸卻賴觥。
寧依劉表死,不接賈充榮。阻轍羞偏轂,蟠泥渴一泓。
應憐望塵眼,歧路拜雙旌。
古色辨微茫,華夷在一堂。
云霞開藻井,天地出雕梁。
細草生毫末,輕風拂黛光。
夜山猶帶景,秋樹不凋霜。
隱竹才分翠,秾華欲墮香。
無風帆自起,度日鳥空翔。
舟勢鯨吞久,樓形蜃吐長。
更看臺上鏡,造化落中央。
滄滄天塹外,何島是新羅?
舶主辭蕃遠,碁僧入漢多。
海風吹白鶻,沙日曬紅螺。
此去知提筆,須求利劍磨。
偶憶昔年逢上巳,輕舟柳岸宴群臣。
人間蹇薄時提嘆,天上風光日日新。
玉帛已來諸國瑞,瑤池固有萬年春。
賦詩飲酒平生事,腸斷金門愿再親。
聞君泉壑幽,俯裂頻陽趾。
及我性情狎,遙輕武陵涘。
欿窞明月制,沮??涼風起。
朋來想辟雝,日去疑蒙汜。
列坐殊滿腹,揚清非洗耳。
髣髴參石斿,淡焉適真理。
(見《金石萃編》卷六十一。)
(〖1〗此詩列尹元凱詩刻之后,署作者之名曰“左司郎中溫翁念字敬祖”,書者亦為尹元凱。據《新唐書》卷七十二中《宰相世系表》載翁念為彥博之孫,官大仆少卿。此碑署銜左司郎中,蓋武后垂拱間仕歷也。)
雙峰何代列巍巍,忽化僊人世所稀。
絕頂長年相對坐,九天何日卻同歸。
風生松柏喧天樂,山隱云霞掛道衣。
終愿捫蘿一相訪,共君齊跨鳯鸞飛。
小院新栽柳,深窗古畫屏。
屋塼懸蜴蜥,蟲網礙蜻蜓。
啟軸憐孤進,添杯慮獨醒。
殷勤東郭外,春麥又苗青。
朱閣鱗虛搆,環瞻極水鄉。
青螺蔟山色,白練展湖光。
矗戶浮云過,斜軒早鴈翔。
萬簷攢肆邸,千葉溢津航。
疊供儳寒碧,飛窗漏夕陽。
月輪霄輾棟,風鐸曙鏗廊。
塔聳尖層出,河縈小派長。
因還九霄上,凝步獨成章。
江湖隨月盈還宿,沙渚依潮斷更連。
伍相廟中多白浪,越王臺畔少晴煙。
低頭綠草羞枚乘,刺眼紅花笑杜鵑。
莫倚西施舊苔石,由來破國是神仙。
(見韋莊《又玄集》卷中。)
鴛帶排方鏤綠牙,紫羅衫卷合懽花。
當筵舞汗銷胸雪,入破凝姿動臉霞。
帽側蹙腰鈴數轉,亞身招拍腕頻斜。
須臾曲罷歸何處?稱道巫山是我家。
梵志翻著襪,人皆道是錯。
乍可剌你眼,不可隱我腳。
十年拋故國,五夜在邊城。
月照沙千里,風吹角一聲。
清音飄遠戍,殘韻落荒營。
背雪征鴻報,眠霜[老鶴驚]。
李陵應下淚,蔡琰豈勝情。
直是吳兒聽,[鄉關夢不成]。
步出縣西郊,攀蘿登峭壁。
行到蘂珠宮,暫喜拋火宅。
羽帔請焚修,霜鐘扣空寂。
山影落中流,波聲吞大澤。
北廂引危檻,工部曾刻石。
辭高謝康樂,吟久驚神魄。
拾遺有書堂,荒榛堆瓦礫。
二賢間世生,垂名空烜赫。
逸足擬追風,祥鸞已??翮。
伊余誠未學,少被文章役。
興來揮兔毫,欲競雕弧力。
雖稱含香吏,猶是飄蓬客。
薄命值亂離,經年避矛戟。
今來略倚柱,不覺沖暝色。
袁安憂國心,誰憐鬢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