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六十三首 其三十三
空王門下,法令當行。列局分司,利生為務。
無明海內,駕起慈舟。入我山中,盛栽忍草。
伶俜游子,誘引還家。直指衣中,久懷至寶。
獲解脫道,證本圓常。報佛深恩,方名垂手。
不傷風化,物義兩全。金殿玉堂留不住,披毛戴角又重來。
空王門下,法令當行。列局分司,利生為務。
無明海內,駕起慈舟。入我山中,盛栽忍草。
伶俜游子,誘引還家。直指衣中,久懷至寶。
獲解脫道,證本圓常。報佛深恩,方名垂手。
不傷風化,物義兩全。金殿玉堂留不住,披毛戴角又重來。
在佛的門下,佛法戒律應當推行。各個部門各司其職,以利益眾生為使命。在被無明煩惱籠罩的世界里,揚起慈悲的航船。來到我的修行之地,多多栽種忍耐的善根。孤獨漂泊的游子,誘導他們回歸心靈的家園。直接指出他們自身本就長久懷揣著的珍寶。讓他們獲得解脫之道,證得原本圓滿永恒的佛性。報答佛的深厚恩情,這才稱得上是慈悲濟世的善舉。既不違背佛法的教化,又能兼顧事物的情理。即便在美好的佛國也留不住,又要化身再度來到這世間度化眾生。
空王:指佛,佛能使一切空,故稱空王。
法令:指佛法戒律。
列局分司:各個部門各司其職。
利生:利益眾生。
無明:佛教術語,指愚癡、沒有智慧。
慈舟:比喻慈悲救度眾生的佛法。
忍草:佛教語,喻指忍耐的善根。
伶俜:孤獨無依的樣子。
衣中至寶:出自佛教典故,比喻眾生本具的佛性。
解脫道:指脫離生死輪回、獲得解脫的方法。
圓常:圓滿永恒的佛性。
垂手:佛教語,指菩薩以慈悲心濟世度人。
披毛戴角:指轉世為畜生,這里指再度化身來到世間。
此偈可能創作于佛教寺廟修行的環境中。當時佛教發展,眾多修行者以弘揚佛法、度化眾生為己任。作者作為佛門中人,秉持著對佛法的信仰和對眾生的慈悲,創作此偈來表達佛教的理念和修行者的使命,激勵修行者積極入世,引導眾生走向解脫。
這首偈語主旨在于宣揚佛教度化眾生、證悟佛性的思想。其特點是用形象的比喻和簡潔的語言闡述佛教教義。在佛教文學史上,它體現了佛教偈語勸誡、教化的功能,對傳播佛教思想起到一定作用。
眾生各圓滿,本覺妙明心。常用交神對,無令見慢侵。霜刀惟切玉,妙指但鳴琴。□與雪山子,經行煙翠深。
十載江湖,行歌沽酒,不到京華。底事翩然,長亭煙草,衰鬢風沙。憑高目斷天涯。細雨外、樓臺萬家。只恐明朝,一時不見,人共梅花。
青竹竿頭一釣絲,高風應與子陵期。夜深醉臥秋江上,夢繞蘆花明月知。
行盡空林到水窮,隔江云樹遠溟濛。柳陰坐待斜陽渡,剩看殘山一抹紅。
數朵青山迷遠黛,一行白鷺下汀洲。孤帆影落長天外,蘆葉蕭蕭滿地愁。
種桃望食實,種柳期成陰。春風應時至,雜英滿園林。黃鳥多嘉聲,鸤鳩亦好音。勿言荏苒質,不如松與祲。托根信永固,豈乏歲寒心。
日映紗窗,金鴨小屏山碧。故鄉春,煙靄隔,背蘭釭。宿妝惆悵倚高閣,千里云影薄。草初齊,花又落,燕雙飛。
紅袖娟娟舞旋齊,鑾江一曲唱尤奇。西湖院落曾翻得,未識君王知不知。
垂茅緝為庵,有類穹廬形。之人伏其中,日醉乎群經。世俗安爾知,但謂長不醒。寄此語二豪,渠非彼劉伶。
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發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豈長在。吾當乘云螭,吸景駐光彩。
解籜新篁不自持,嬋娟已有歲寒姿。要看凜凜霜前意,須待秋風粉落時。
野塘落芙蕖,下有潛鱗躍。漁多罟日深,圉圉方自樂。
岳奇海怪早相知,何事中朝未可歸。佛縱有靈那在骨,僧如得道又無衣。符分臺峽天終定,福近宮墻意更微。俎豆荒涼誰繼廩,挲摩石刻重歔欷。
爐篆香銷,箏弦聲歇,山房月冷空階。花影扶疏,甚時催上瑤臺。客愁漫道難消遣,對金風獨酌金罍。更安排茶灶筆床,陶寫幽懷。炎荒竟歲長如夏,只榆黃橡紫,秋色佳哉。載酒當年,江湖任我徘徊。碧云縹緲繁華夢,算人間那有蓬萊。盼今生慧業依然,莫更心灰。
游人等得春晴也。處處旗亭堪系馬。雨前秾杏尚娉婷,風后殘梅無顧藉。忌拈針線還逢社。斗草贏多裙欲卸。明朝雙燕定歸來,叮囑重簾休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