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五月方閔雨忽大風雨三日未止二首 其二
五月晝晦天欲雨,街中人面不相睹。風聲撼山翻怒濤,雨點飛空射強弩。
一雨三日姑可休,龍其玩珠歸故湫。千里連云慶多稼,牲肥酒香作秋社。
五月晝晦天欲雨,街中人面不相睹。風聲撼山翻怒濤,雨點飛空射強弩。
一雨三日姑可休,龍其玩珠歸故湫。千里連云慶多稼,牲肥酒香作秋社。
五月的白天天色昏暗,仿佛就要下雨,街道上行人的面容都無法看清。風聲撼動山岳,如同翻涌的怒濤;雨點從空中飛落,好似強弩射出的利箭。這雨下了三天暫且可以停了,龍大概是玩夠了珠子,該回到原來的深潭了。千里田野里莊稼茂盛如連云,慶賀豐收;肥美的牲畜、飄香的酒,正為秋社祭祀準備著。
晝晦:白天天色昏暗。
相睹:互相看清。
強弩:強勁的弓弩。
姑:暫且。
龍其:推測龍,其為語氣助詞。
故湫(jiǎo):原來的深潭。
多稼:指豐收的莊稼。
秋社:秋季祭祀土地神以祈豐收的傳統活動。
此詩描繪夏季久雨后的景象。古代農耕依賴雨水,久旱需雨但雨多亦憂。詩中先寫風雨來勢兇猛('晝晦''人面不相睹''怒濤''強弩'),后盼雨停('姑可休'),最終轉向豐收的喜悅,反映了古人在自然變化中的復雜心境與對農耕順遂的期盼。具體創作時間或為詩人所處時代的某一年夏季,因風雨持續三日而作此詩。
全詩緊扣'風雨三日'的核心,先以夸張手法渲染風雨之猛,再以想象盼雨停,最后落腳于豐收的喜慶,層次清晰。通過自然景象的變化,展現農耕社會對天時的依賴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語言質樸而富有生活氣息。
挺挺瑯玕傍石坡,丈人君子一塵無。國香亦是清高物,結佩曾供楚大夫。
熏籠對倚情無限,月落燈殘。舊恨新歡。乍暖春宵復乍寒。百年莫恨生涯短,哀樂相干。此意難判。相別相逢總一般。
羅縠單衣。可裂而絕。三尺屏風。可超而越。鹿盧之劍。可負而拔。
蟾宮落子鈐霜露,古香漫捲新潮。楸枰閒約可憐宵。流云散盡,金粉憶何朝。榮枯一霎無須折,莫如舞醉紅衫。依稀清韻隔重簾。輕橈泛酒,夢泊小橋南。
寂寥深木閉煙霞,洞里相知有幾家。笑看潭魚吹水沫,醉嗔溪鹿吃蕉花。穿廚歷歷泉聲細,繞屋悠悠樹影斜。夜靜著灰封釜灶,自添文武養丹砂。
一枝春色自應憐,羞向東風斗媚妍。可恨少陵寥落久,無人驅馬過寒川。
自海陵來向海安,分明如渡鬼門關。若將九折回車看,倦鳥何年可得還。
歸隱方謀一畝宮,論交溪友與園公。春風會到門前柳,好插長條滿屋東。
故人相望隔吳興,畫舫青簾見未能。幸我身隨蓮社老,喜君名自柏臺升。清朝事業群英在,前輩風流百感增。客里有詩憑遞入,苕溪新水綠層層。
溪隨天馬西北行,半空忽見蓮花生。雙鸞欲下卻飛去,旌旗引入丹霞城。攀蘿上到猿啼處,恍然曠坐消百慮。千山無人云氣深,終日徘徊不能去。虛空樓閣時自開,異香忽起三清臺。風吹笑語落天半,疑是神仙跨鶴來。百花潭上春自照,白鹿呼人猿亦嘯。路迷不敢輕問津,恐有賢人隱耕釣。蒼厓九折樵徑通,絕頂可見西崆峒。塵心豁然臂欲羽,竦身直上凌天風。
獨倚蓬門,作個行香。贊虛無、道德清涼。穿金透石,空外呈祥。便飲刀圭,添丹鼎,煉真陽。廓散長空,得遇仙方。謝諸公、頒賜衣糧。重開道宴,補惜靈光。自享遐齡,增福慧,遠悲傷。
柏生兩石間,平地盍移置。平地豈不好,又恐傷生意。兩翁為柏謀,其慮各已至。受命獨也正,固與凡木異。夷險猶爾殊,而我本一致。但能全其天,所擇不在地。我聞柏山名,抱藝久不試。自種秋柏實,離離滿山翠。石礙曾不傷,地平亦不肆。歲月漸婉娩,冰雪幾凌厲。此柏初不知,老大見根柢。一笑謝兩翁,何省為榮悴。
地僻無人賞,靈山迥獨看。石梁橫險絕,巖洞倚高寒。靜已忘塵世,狂猶系冗官。長歌送西日,野色上虛闌。
春禊何如秋禊佳,幽芳九畹露滋荄。風傳金氣園鄰谷,門接桑田里是柴。貌出群賢皆似鶴,坐當古木半如楷。遠香無用標新榜,即曰蘭亭義卻諧。
詩苦窮人人苦吟,偶隨名勝到叢林。畫龍點眼先飛去,詠鳳求毛不用尋。豪客尚能知李涉,奸雄終不棄陳琳。文章得意無今古,讓與籠紗照碧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