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五日有詔以予班六卿賜對衣金帶鞍馬二首 其二
非念蹉跎馬少游,
幾年田野任沈浮。
衣章不稱麒麟楦,
袍缊誰慚狐貉儔。
試問囁嚅常束帶,
何如款段自經丘。
感恩一念惟憂國,
莫笑隱居金絡頭。
非念蹉跎馬少游,
幾年田野任沈浮。
衣章不稱麒麟楦,
袍缊誰慚狐貉儔。
試問囁嚅常束帶,
何如款段自經丘。
感恩一念惟憂國,
莫笑隱居金絡頭。
我并非像馬少游那樣因歲月蹉跎而滿足,多年來在鄉野間隨波逐流。這官服穿在身上,就像給驢子披麒麟皮般不相稱;粗布長袍穿在身上,又怎會輸給穿狐貉皮草的達官貴人?試問那朝堂上欲言又止、拘謹束帶的日子,怎比得上騎著慢馬悠然穿過山丘?我滿心感恩,只想著如何為國家分憂,莫要笑話我雖受賜金絡頭(官職),心中仍向往隱居生活。
馬少游:東漢馬援從弟,《后漢書·馬援傳》載其愿守墳墓、安于田園,此處代指安于鄉野之人。
麒麟楦(xuàn):唐·馮贄《云仙雜記》載,以驢子披麒麟皮假扮麒麟,人笑其驢,皮脫則露本相,比喻徒有其表的虛華之物,此處指不合身的官服。
囁嚅(niè rú):欲言又止、拘謹的樣子。
款段:馬行緩慢的樣子,借指緩慢的行具。
金絡頭:皇帝所賜的金帶、鞍馬,代指官職。
此詩作于宋孝宗時期,陸游被起用為六卿(朝廷高級官員),并受賜對衣、金帶、鞍馬。雖蒙恩遇,陸游卻因長期鄉居養成的淡泊心性,對官場虛禮有所抵觸,故借詩抒發既感恩朝廷又心系家國、不愿被官職束縛的復雜心境。
全詩以自嘲起筆,通過“麒麟楦”“款段”等意象對比官場虛飾與田園本真,末句“感恩一念惟憂國”點明主旨,既展現陸游對隱逸生活的向往,更凸顯其“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忠君愛國情懷,是其“出處之際”矛盾心跡的真實寫照。
一春風雨誤花期,錦枕日斜欹。滿眼迷濛,滿懷惆悵,草草過芳時。
畫欄記得曾攜手,燕子近人飛。幾度歡娛,幾番寂寞,憔悴有誰知。
左提魚籃,右搴衣袂。
浩浩塵中,一聲活底。
傾國傾城眼豁開,早已白云千萬里。
巫峰洛浦,春風秋雨,辛苦鴻飛幾度?西窗共語恐成虛,把舊約、從頭又數。
青青江渚,遙遙云樹,何處天涯歸路?怕吟愁賦莫登樓,況又是、鵑啼日暮。
怪石參差筑作臺,
冰紋疏密上階苔。
請君亭畔時刪竹,
城外山光要入來。
未知今是昔云非,五老年皆到古稀。
廉飲堂前玉蘭放,大雄寶殿梅花飛。
春光勸客須盡醉,鳥聲呼人且息機。
明朝花落更可惜,白頭一瘦那得肥。
乘風歸吾廬,臨水飲君酒。
顛倒白接?,攀折青楊柳。
相望片帆程,相憶能來否。
宇內空無托,憑高祇憶君。
青山城不隔,黃鳥日相聞。
竹亂一庭月,花深半榻云。
國香分在握,遙思坐氤氳。
章臺楊柳月依依。飛絮送春歸。院宇日長人靜,園林綠暗紅稀。
庭前花謝了,行云散后,物是人非。唯有一襟清淚,憑闌灑遍殘枝。
華山渭水秀靈鐘,半千嘉運誕英雄。彎弓射殺霸陵虎,用兵髣髴孫吳公。
高郎灑落為元子,天容道骨軒仙風。虎帳趨庭寒劍氣,天邊結友敦高風。
下帷默與圣賢對,鉤深索隱皆旁通。肝腸盤屈疊麗錦,心胸洞徹光玲瓏。
文章氣力長萬丈,那應筆夢生春虹。山僧素有孝基眼,觀人雖眾無如公。
抵掌快談恨已晚,區區作別訂重逢。君不見浮粟之水清且幽,斬荊撥草君所謀。
我行當作陸沉士,華軒鶴蓋期一至。一夜清燈數茗杯,寒山世事兩徘徊。
秋風觸處無高下,行人畏上越王臺。
苦喚無應可奈何。瞻碑撫石淚滂沱。男兒報國忠心壯,弱妹虛生恨事多。
興鼎革,振山河。黃花崗上我哥哥。英名永在千秋史,血染粵山百丈高。
入門檐鳥亂,紅葉照青衫。
童子初弛笈,花驄乍解銜。
甕頭傾滟瀲,卷里出巉巖。
屢眄跫音至,秋來信幾緘。
目斷滄溟徒卻步,
此中豈是無門戶。
不犯波瀾過得來,
海天風月無分付。
十五鄰家女末行,
棹歌端的訴衷情。
試將月出株林比,
應有齊風檃未成。
一痕新上。巧擬纖纖眉黛樣。故惹相思。鏡里曾憐入鬢時。
何妨孤寐。應信團欒終必遂。此夜紅窗。莫對幽暉更斷腸。
風柳驚霜日夜飄,客程中夜馬蕭蕭。據鞍髣髴如殘夢,曉月一鉤猶未消。
赪肩攜擔又催程,寸許孤燈照壁青。破縣殘更誤傳曉,馬行十里見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