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寄亭丈 其二
角里先生讀道經,
終年習靜舊巖扃。
天浮空翠水陂綠,
門對寒光風嶂青。
蓬戶獨留求仲徑,
野人多識子云亭。
筦山蘿薜遙相憶,
春雨濛濛搖洞庭。
角里先生讀道經,
終年習靜舊巖扃。
天浮空翠水陂綠,
門對寒光風嶂青。
蓬戶獨留求仲徑,
野人多識子云亭。
筦山蘿薜遙相憶,
春雨濛濛搖洞庭。
您如角里先生般研讀道經,整年在舊居的巖穴中修持靜性。天空漂浮著空明的翠色,水陂一片青綠;門前映著清冷的光輝,風中山嶂蒼翠欲滴。簡陋的蓬門獨留著隱士的小徑,鄉野之人大多知曉您的居所。遠在筦山的蘿薜之境令我遙相思念,春雨迷蒙,仿佛搖蕩著洞庭湖的波光。
角里先生:漢代商山四皓之一,此處借指李寄亭,贊其隱士風范。
巖扃(jiōng):巖穴的門戶,代指隱士居所。
水陂(bēi):水池、池塘。
蓬戶:用蓬草編的門,指簡陋居所,代指隱士住處。
求仲:漢代隱士,《高士傳》載其與羊仲避世,此處指隱士蹤跡。
子云亭:漢代揚雄(字子云)的讀書亭,借指李寄亭居所。
筦山:具體所指待考,或為李寄亭隱居地或與詩人相關山名。
蘿薜(luó bì):女蘿與薜荔,蔓生植物,代指隱者居所或服飾。
此詩為詩人寄贈友人李寄亭之作。李寄亭當為隱居之士,詩人通過描繪其隱居環境與生活,表達傾慕與思念。具體創作時間、地點無明確記載,推測為詩人與李寄亭分處兩地時所作。
全詩以隱士生活為核心,通過環境、典故與景物的刻畫,展現李寄亭的高潔品格與隱逸之趣,同時傳遞深切思念。語言清逸,用典自然,是一首典型的寄贈隱逸友人的佳作。
霜空冥冥江水暮,江上梅花千萬樹。無端折得一枝歸,一雙蝴蝶相隨飛。
尚書昔日弦歌地,芳草萋萋滿訟庭。上界仙題丹桂籍,南州人誦瑞蘭銘。黃云覆壟秋嘗稻,鐵鍵長歌夜不扃。離亂如今那可說,荒郊過雨髑髏腥。
睢陽東苑三百里,中山后宮三百人。漢家制度無窮極,僅有寬仁不是秦。
異人曾授相牛經,奇字初傳瘞鶴銘。敲月不知僧某甲,鋤煙賴有老畦丁。山靈呵護閒居賦,象緯森羅處士星。俯仰中間無愧怍,芋區瓜隴亦朝廷。
無窮前古,無窮后世。分得中間百歲。人生七十古來稀,況八九、不如人意。榮枯夢幻,功名兒戲。爭甚一時閑氣。勸君從此更休癡,且拚卻、花前沉醉。
饑腸愁坐耳無聞,放飯先疑甑拾塵。聞說食功非食志,政宜憂道不憂貧。佐饔但有思嘗者,執爨初無欲凊人。好向計臺勤自列,文移見卻已頻頻。
昔人泣昆崙,泣使變清流。嫠婦不恤緯,瑣瑣悲宗周。薄蝕叔輒號,負阻愚公愁。曾無百年身,浪自遺私憂。野馬襲日觀,蚍蜉控岑樓。齊客有高蹈,箕山無輟耰。足己不累物,一毛輕九牛。寄言悠悠子,毋貽尸祝羞。
丹心忠老母,白首媚萱堂。萬里提兵路,三苗葬子方。桑田多變海,萱草獨凌霜。華潔凝秋色,葳蕤燦晚芳。山靈驅毒蛀,神女靚明妝。剝落千花后,舒遲百歲康。如何齡九五,霞佩陟云房。語罷成追暮,群然淚雨茫。
臘日開門雪滿山,愁陰短景歲將闌。江梅飄落香元在,汀雁飛鳴意已還。佳節再逢身且健,一樽相屬鬢毛斑。明光起草真榮事,寂寂衡門我自閑。
舟子行舟緩,淹留十月程。人心誰會意,王事我關情。風暖江波定,云晴浦月生。故鄉何處是,迢遞望徽城。
西風始波木葉下,廣樂誰張洞庭野。玉光千頃浸明河,露泫珠房冷鉛瀉。飛吟一劍風泠泠,桂香倒射魚龍腥。何人扁舟弄孤笛,尚疑鼓瑟聞湘靈。
四更山吐月,皎皎為誰明。幽人赴我約,坐待玉繩橫。野橋多斷板,山寺有微行。今夕定何夕,夢中游化城。
人去江潭。卷簾重見,眉月初三。回首東風,花應濺淚,酒不成酣。長條攀折何堪。空顧影、依依漢南。重疊離愁,更移更遠,絕似征帆。
去去何公子,春風一騎寒。含香辭上國,傅粉入長干。桃葉江帆穩,梅花郡閣殘。芳洲尋白鷺,何似故園看。
長春亭榭倚云開,百里湖山入座來。流水繞階時自照,好花如幄手親栽。青云每指尋真路,白發頻登望母臺。六月神龍起潭井,人間幾處待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