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六十九首 其二十八
叢林浩浩,誰是知音。馬祖堂中,盤山回首。云門會里,明教翻身。彼此一時,孰分優劣。入廛不露跡,隨處是家風。淺種與深耕,秋冬收顆粒。從他五湖衲子,端坐無疑。日高一缽和羅飯,禪道是非都不知。塵中辨主,鬧里求人。兩手扶犁,钁頭邊事。陋巷不騎金鐙馬,回來卻著破襕衫。
叢林浩浩,誰是知音。馬祖堂中,盤山回首。云門會里,明教翻身。彼此一時,孰分優劣。入廛不露跡,隨處是家風。淺種與深耕,秋冬收顆粒。從他五湖衲子,端坐無疑。日高一缽和羅飯,禪道是非都不知。塵中辨主,鬧里求人。兩手扶犁,钁頭邊事。陋巷不騎金鐙馬,回來卻著破襕衫。
叢林廣大,誰是真正的知音?馬祖的法堂中,盤山禪師回首省悟;云門宗的法會里,明教禪師轉身明心。彼此當下即是,何須分別優劣。深入塵俗不顯露行跡,處處都是宗門家風。無論淺種還是深耕,秋冬自有顆粒收獲。任他五湖僧人端坐無疑問,日頭高掛時只吃一缽簡單飯食,禪道是非全不掛心。在塵境中辨識主客,于熱鬧里尋得真修。兩手扶犁耕作,便是镢頭邊的禪事。陋巷中不騎金鞍馬,歸來卻穿破袈裟。
叢林:佛教僧眾聚居的寺院,代指禪林。
馬祖:唐代禪宗高僧馬祖道一,洪州宗創始人。
盤山:指盤山寶積禪師,馬祖法嗣。
云門:云門宗,禪宗五家之一,創始人為云門文偃。
明教:或指明教契嵩,北宋云門宗高僧。
和羅飯:簡單粗劣的飯食,代指清修生活。
衲子:僧人,因僧衣用碎布縫制,故稱。
钁(jué)頭:類似鋤頭的農具,此處喻日常修行。
襕(lán)衫:古代士人或僧人穿的長袍,此處指樸素僧衣。
此偈為禪宗頌古之作,常見于宋代禪僧語錄。禪宗主張“教外別傳”,偈頌是禪師開示、印證悟境的重要載體。內容反映了禪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強調修行無需刻意,應在日常中體悟真如。具體創作背景或與禪門接機、僧眾參學場景相關。
此偈圍繞禪宗核心思想展開,通過引述禪門公案與生活場景,破除對“優劣”“是非”的執著,強調修行當“隨處是家風”“淺種深耕皆有收”,體現了禪法在平凡中見真諦的特質,是禪宗“直指人心”的典型表達。
巢墨巢寬,草堂留得春如海。酒濃花馤。元氣通真宰。
化鶴來時,已是山河改。生朝拜。作癡人在。禿鬢東風外。
荷風香送使臣車,
江漢英才擅作家。
圣主恩深難報稱,
昨宵有夢到京華。
淡墨輕衫染趁時,落花芳草步遲遲。行過石橋風漸起,香不已,眾中早被游人記。
桂火初溫玉酒卮,柳陰殘照柁樓移。一面船窗相并倚,看淥水,當時已露千金意。
菉葭浜外水漣漪,
游子停橈日暮時。
料得有人燒燭坐,
新吟補入草堂詩。
東城南陌路歧斜。芳草遍藏遮。
黃鸝自是來晚,莫恨海棠花。
驚雪絮,滿天涯。送春賒。
問春莫是,憶著東君,自去還家。
聽。
窗外寒蟲徹夜鳴。
聲聲絮,
莫也訴離情。
傾國無媒,入宮見妒,古來顰損蛾眉。看公如月,光彩眾星稀。袖手高山流水,聽群蛙、鼓吹荒池。文章手,直須補袞,藻火粲宗彝。
癡兒。公事了,吳蠶纏繞,自吐馀絲。幸一枝粗穩,三徑新治。且約湖邊風月,功名事、欲使誰知。都休問,英雄千古,荒草沒殘碑。
銀床一葉敗梧飄,旋覺天潢斗轉杓。
風竹有聲如玉佩,月華多影類冰綃。
幽蟲砌下雙催織,鄰女風前自弄簫。
秋景滿懷剛不寐,那應楚客獨無聊。
二十四橋夜雨收,
蜀岡阜下水西流。
禪心欲定沾泥絮,
不為繁華紫綺裘。
偶訪高人至,開門松雪殘。春光到薝卜,客況寄旃檀。
白發風前短,青山江上寒。東歸定花發,誰共把杯看。
雙林喜并過,謝客近如何。散帙山云入,攜筇野色多。
緇塵凋鶴氅,滄海問魚蓑。暫此松問酌,春風一放歌。
波聲流不息,何意遇君時。
橋指留侯碣,河通漂母祠。
雙旌看北轉,孤棹向南移。
握手他鄉別,彤云寄所思。
雞報空林正五更,
曉風瀟灑六塵清。
山房曾否黃粱熟,
夢醒晨鐘第一聲。
九陌凈無車馬塵,
不須移檻損天真。
凡花俗草敗人意,
悵望煙云縹渺人。
日出東山尚未眠,閒尋溪水弄溪船。人間一種惟予樂,只在溶溶浩浩間。
躑躅江邊水沒橋,沿溪貪賞不辭遙。獨憐歸馬無鞭策,未忍臨風折柳條。
東山月上露氣清,松杉夾道枝交橫。
榜人無聲宿煙渚,水光蕩漾搖空明。
小舟泛月橫溪曲,溪上微風動林薄。
寂寥山館夜沈沈,階下流泉響琴筑。